作文与构思
『壹』 作文怎样进行整体构思
怎样写好一篇文章
要写好作文不是容易的事,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平时要加强阅读,上好每一堂课.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和学习写作的技巧;多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多写,就是要多练笔,做到“熟能生巧”.
以一次习作来说,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步:
(一)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如《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一题中有个感叹号,这就要求写作时有真情实感,充满对母校的爱恋之情.在审题中正确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中心、材料范围以及主体要求.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们审题时就应该审请时间范围,这种规定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取材的时间界限如《暑假中的一件事》,“暑假”一词就限定所写的一件事应是暑假里的事.
二是启示了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如《午饭前后》,文章的内容既要写到午饭前又要写到午饭后,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
三是限定了所写内容的特定时间背景,如《童年趣事》,所写的趣事必须发生在童年.又如《难忘的一瞬间》,所写的应是在某一很短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2、地点范围.作文题目中常常出现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它们往往对所写内容的地点背景作了明确的限定.如《农贸市场》一题须写农贸市场中的事;又如:《上学路上》则须写去学校路上的事;如《海边》、《在海滩上》、《海岸一角》三题都是指海边,但是所指的具体空间还是有些大小区别的.
3、对象范围.如《我熟悉的人》、《一个 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好 》等都是写别人的情况,即使文章写到“我”或他人,那也是处在陪衬的地位,是“配角”.又如《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伙伴》三题虽然都可指同学,但三题的写作对象的范围由小到大,《我的同桌》对象基本上是唯一的(当然也可以写以前的同桌),而《我的伙伴》则既可指本校本班的同学,也可指邻校小朋友,还可指邻居小朋友等,范围要大得多.
4、内容范围.这是指对事件的限制.如《一个难忘的事》必须写确实是令人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只能写亲身经历的,自己听到或看到的,还不能算亲身经历.《 老师二三事》只能写老师的二件或三件事.
5、数量范围.有些题对所写人和事物都作了数量上的限定,我们要确定它的数量范围,按照题目规定的数量要求去写作.如《暑假中的一件事》、《一件难忘的事》、《这件事 》、《一个 的人》.又如《学校生活中的一件事》和《学校生活二三事》,前者只能写一件事,而后者一定要二至三件事才能切题.
其次,应该弄清题目要求写的重点,也就是关键部分,不少题目都有关键词,这个关键词通常叫做“题眼”,我们把它找出来,也就是找到了写作的重点.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依次规定了体裁(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数量(一件)、内容(难忘的事),这三点要求中,主要的无疑是“难忘”,这就是题眼.
有的题目比较含蓄,我们更需注意什么是关键词,把意思领会清楚.比如《我的“傻”爸爸》,这个“傻”字是反语,表面是傻,实际上是不傻的意思.又如《妈妈的“坏”脾气》,这个“坏”也是反语,实际上恰恰在说妈妈的某种好习惯,好作风.
找“题眼”有一定规律.如果题目是一句话.“题眼”多数在回答“谁?什么?”的部分词语中.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爱”,《爸爸笑了》的“笑”等.如果题目是一个词组,“题眼”多数在前面,即修饰部分.如《快乐的节日》的“快乐”,《可爱的金鱼》中的可爱.《我喜爱的活动》中的“喜爱”等等.当然,题目是变化无穷的,并不是都可以照这两种方法去找的.如《我的同桌》这个题,实际上并没有规定中心内容,我们需要根据材料来确定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第三,在审清题意后确定写作的体裁.记叙文包括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四种主要体裁,像《一件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等,应采用记事的体裁;《我尊敬的人》、《好XX》则应采用写人的体裁;《我们的校园》则主要应采用写景的体裁,但也离不开人和事.《可爱的金鱼》那就应采用状物的体裁.日记,读后感等则大多在题目中表明.
如果碰到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审题:首先对提供的半个作文题目加以分析理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规定,需要补充填写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之后比较,选材;最后要把整个作文题连起来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连贯,不妥当的地方还要加以修改.我们在填写半个作文题时,要经过一番思考选择,让生活中的人或事物在头脑中重现,选择印象最深的作为写作内容.如《我爱XX》,题眼已经有了,是“爱”,至于爱谁,爱什么,需要根据自己熟悉的材料(人或事物)来确定,可以是“爱爸爸”、“爱老师”,也可以是“爱母校”、“爱读书”、“爱集邮”等等.
(二)定好中心
1、中心要有意义的健康的.一篇文章赞扬什么(或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或揭露什么),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都应该使别人读了以后受到教育或启发.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2、中心要集中.一篇文章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分散,不能有二个(或多个)中心.
3、中心要新颖.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来考察材料,做到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中深深地挖掘出他人从未曾发现的新的思想内容.
确定中心思想,有的可直接从题目中看出,如《勤俭节约的奶奶》、《我爱家乡的秋天》等题目作文,确定中心思想必须符合题目的要求.有的作文题目设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确定中心思想大致的范围,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件事教育了我》等题目,确定中心思想比前一种情况有较大的自由,但也必须受规定的范围的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完全没有涉及中心思想,而只规定了在什么范围里选择写作的材料,如《课间十分钟》《我的爸爸》等题目,但要避免中心思想不明确的毛病.
(三) 选好材料
写一篇作文,在审清题意、定好中心之后,就要按照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凡是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要抓住,凡是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舍弃,凡是能够深刻表现中心的材料是我们选择的重点.
选取作文材料,还要注意几点:
1、材料要真实.我们作文要尽量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方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当然,要求内容真实,并不排斥文章中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2、材料要典型.有时候可以选用的材料很多,我们就要通过比较进行分析,从这些都可用的材料中挑选出最能反映中心思想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材料一般都是十分典型的材料.
3、材料要具体.写作文时,一定要把所写的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物、景等写具体写生动.因此,我们所选的材料内容一定要具体、丰富、周详,这样写文章时才能达到写具体写生动的目的.2、作文题目是《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请你按照“真实、具体、典型”的要求,选三项材料写下来.(不必写成整篇的作文,只要把材料记下来就可以了).
(四) 列好提纲
确定好中心,选择好材料以后,还应该对材料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和过渡,都需要认真构思,进行整体设计,这就是布局谋篇.为了防止写作时疏漏、零乱,我们就需要把构思的内容编写出写作提纲,然后按照写作提纲一段段地写.
写作提纲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作文题目、中心思想、重点、段落层次等.
编写作提纲一般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始终围绕文章的中心.②要有一条合理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时间线索,事情发展线索,物体线索或人物线索等.③要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都要考虑到.
(五) 撰写初稿
完成上述四个步骤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篇文章的大致轮廓,把它写出来就是文章的初稿.动笔写好初稿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要按照写作提纲一步一步地写,注意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
2、怎样想就怎样写,尽量一气呵成,遇到用词造句有困难,可先空开,继续写下去.
3、文句要朴实、明白、通俗,有真情实感.注意用好标点符号.
4、作文中注意照应文题,恰当地点明中心.
(六) 修改誊写
修改作文,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训练的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有人把修改比作文章的“美容”,是很形象的.
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人写好作文的初稿后,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先整体,后部分,先内容,后文字,认真推敲,找出毛病.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一看文章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紧扣中心,与中心有关.把不切题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语句删去,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要改写清楚、具体,遗漏的地方要补上.
二看文章是否做到条理清楚.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恰当、合理.对照提纲,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有不当的地方应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去.
三看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确切.用词造句、说话要得体,不通的,不要的要加以修正.
四看文章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是否恰当.要尽量消灭错别字和不恰当的标点,修改好,定稿后,要用正楷工整地誊写到作业本上。
『贰』 我不知道作文如何进行立意和构思选材,请你务必指导一下初中作文的立意和构思选材的方法。 让我参考。
审题,就是细读提供的材料、题目或话题,弄清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写作内容范围,有何强调或深层意含,文体要求,是否自己拟题等。这是决定写作成败的第一步。
立意与构思,就是考生在把准题意及要求和限制之后,自己作文找到恰当的起点、角度,确定所写的中心和行文大体脉络和重点。当然,其中也包括选材。这是决胜的关键。
备考的方法,由老师从几类题型中精选有意蕴的陌生题,着重引发思考如何审题立意构思,进行思维训练。并选取相应例文,研读感悟,开拓文思。以话题作文为主。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幽(静,深),风景幽美的地方。在画家、射影爱好者、园林设计师和文人墨客眼里,“径”与“幽”是联成一体的,都是“景致”、“意境”、“效果”、“目标”。“幽”“美”“也许”在曲径中。“幽”的地方(目的地)是美好的,“过程”(通幽的心态、态度等)也是美好的。退一步,倘若写要达到美的目标、境地必须付出艰辛代价,那么“付出”的过程也是“美”的;而不是一般理解成“必须艰难曲折走许多弯路才达到目的地”。因为是话题作文,写时,所供材料可不用,更不必对材料作分析。
例文1. 曲径通幽,中华之美
婉曲比直捷来得更美,这已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
体现在建筑上,故宫是宏大的,整齐的房舍不容许有一丝偏倚弯曲。但真正的美丽在于视线之上,檐牙高啄,流线型的瓦檐延伸出流线的美;瓦缝参差,房梁上的斗拱勾心斗角,构筑起细致精巧的美。来到野外,长城是雄伟的,每一块磬石都让人震撼。但雄壮有力的直线之外,更使人陶醉的,是长城在崇山峻岭或是无边大漠间蜿蜒的那条曲线。这条曲线,像草书般遒劲的一笔,体现出中华民族那不乏力量,而且富有曲线般婉约的柔美。
苏州的园林更是将曲线的建筑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每个角度观赏,游人都能发现新的景致。因为建筑中的曲线,把那原来死的景物分割得恰到好处。美,在这曲径通幽的景致中争妍斗丽地展现出来。
建筑与环境,是身居其中的人们塑造出来的。反过来,这处处充满曲线美的环境又能影响,陶冶中国人的心灵。
楚怀王不像商纣,他没有将正直的屈原像比干一般剖心处死。但空有抱负的屈原正道直行,直言上谏,最终不免落得个贬谪蛮荒的下场。空有爱国之心的他,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诗篇。用诗句表达了屈原盼望美好环境的愿望,但却没有像从前进谏般直来直往,而是先言他物。以鲜花香草比喻君王贤人,用虫兽来类比奸邪小人,通过先言他物曲折的表达方式,《楚辞》将比兴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借此崇高的艺术成就,屈原的一片爱国之心 1
才得以在这婉曲的文字中流芳百世。
千年以后,又一大文豪遭遇不幸。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但这正是他艺术巅峰的
开始。因为,你来我往单刀直入的官场不适合他。通过文意曲折的篇章,委婉地表达乐观,豁达的志向,才是他的用武之地。请看《赤壁赋》吧,篇中对湖光水色的曲折婉约的描写,丝毫不阻碍篇末他对豁达志向的抒怀。
更多的文人,如王维,陶潜,选择了那弯曲的山径小路,隐居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国都内那笔直的康庄大道不适合他们。
曾有人建议以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梅花与白杨等树相比,少一份挺拔,更多的却是婉曲的美。也许,这更能体现中国人那坚强以外,那富有婉约曲线美的物质吧。
简评。文题“曲径通幽,中华之美”点明主旨,甚合题意。首段更开门见山,提出“婉曲比直捷来得美”的观点,为下文张本。
文章首先以极具标志性的民族瑰宝——长城与苏州园林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婉曲美,接着,作者把笔触转向文学与人情。屈原以委婉含蓄的形式表达幽愤,苏轼以曲折婉约的描写,抒发乐观豁达的心志。正是这种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热爱和鉴赏,正是对“曲径通幽”这一民族文化精华的咀嚼和玩味,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展示出作者平时阅读与写作的积淀。
例文2. 绕一绕,别有一番天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古寺,日照高林,抛开尘世的污浊,诗人轻轻地踏上带着幽幽魅惑的曲折小径,于深邃处,于无尽处,寻觅心灵的净世。转弯,绕道,四顾,探索,那么弯弯曲曲,崎岖难行,但人却找到了生命的寂静之美、归真之美,在万籁俱寂之中感情隐逸的快乐。世界之美也是如此,需要“曲径”来引领。绕一绕,你会发现,又是一番风景。
“曲径”通向视觉之美。
闻名于世的苏州园林,有着它不可抵挡的独特魅力。亭台楼阁,奇花异石,一山一水,全都不会自动整齐地展现于眼前。最是那不起眼的小路和长廊,一路蜿蜒曲折,让游人如坠雾中,却又充满了急切而好奇的心情,仿佛飘拂于眼前的神秘轻纱,让人想揭又不敢惊动。忽然路到尽头,豁然开朗,一片令人惊叹的清秀景致跃然眼前,让人满足而愉悦。若不是那顽皮的小路长廊给了人们无尽的悬念与波折,一幅山水又何来如此惊人的力量呢?曲径虽“曲”,却于“曲”中蕴藏了无数视觉的盛宴。
“曲径”引向思想之美。
裴潾一首描写白牡丹的诗,开头便从别处落笔,“争赏街西紫牡丹。”他以“曲折”的手法,用人们争相观赏紫牡丹的盛况衬出白牡丹的落寞,这是一“曲”。然后又用白牡丹的“无人月中看”,绕着弯子暗喻自己无人赏识,这是另一“曲”。白居易也曾用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来表达希望得到重用的心情。诗文中的“曲径”,那么含蓄委婉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意,显得意蕴深远,读来回味无穷,展现了无穷的智慧与才气。
“曲径”成就战略之美。
强盛一时的大秦国, 仅仅是靠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别国的吗?不是。当六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时,秦国巧妙地通过各种“旁门左道”,各个击破,毁灭了合从的计划。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通路,避敌主力,侧面攻入,最终夺取城市,在革命的进程上又迈出了胜利的一步。战略上的“曲径”,不仅避免了下面交锋可能带来的冲突与损失,还能以出其不意之势,迅速夺取胜利。
“曲径”引领美丽。没有X道的宽广平坦,却有包含着无尽的惊喜;没有大路的一览无 2
遗,却蕴含了无尽的智慧。
绕一绕,又是一番天地。
简评。本文是分三个层面展开阐述“曲径通幽”美之哲理。如果角度把握不好,容易变为议论“曲径”之美而忽略点明“通幽”之理。而本文结合相关事例的剖析,注重写出了“曲径”中的“曲”的内涵意义,从而很好地为阐明“曲径”成就“幽”之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说服力强。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富有文采。
例文3.. 成功在转弯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才能发现美丽的花草,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路途上转一转身,绕进个小道,拐一个弯,多一份美丽之余,也能殊途同归。
一条小河喧哗着奔向大海,但却发现前路被大山阻挡。奔流的它不能就此打住,于是它试探着沿着大山绕转,终于又回到了主道,又再次涌向大海。绕了个弯,走了一条小道,河流因此可以流向大海,也因此留下了一处“水绕青山”的美丽。小流如此,人可亦同。
当督邮被众星捧月般浩浩而来,心中思量着下属向他进贡的礼品。“宁可为八斗米折腰!”陶渊明于是隐逸在田园中。虽然不能为朝廷史官手中所写的忠臣良将而名留千古,但凭那“眄庭轩以怡颜”的生活,“心远地自偏”的胸襟,陶渊明走入了隐士的“小道”,却以自己的诗篇文章在文学史上流芳百世,与后人在穿过“曲径”的时空中,一起一醉一陶然。
身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创始人之一的克里克曾是一名物理学家。但当他看到爱因斯坦已在物理学界中创下的伟烈丰功,看到物理界已进入成熟而相对稳定的时代,知道自己暂时或在长远的一段时间内,在物理中难以作出怎样的一种突破。于是他将方向转向了刚起步的“曲径”,还没有太大发展的生物学。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当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论公布于众而赢得极大反响的时候,克里克站在了生物学的巅峰处。
面对当今的社会,恰当地转身,绕入通往成功的“小道”,也不失为一大明智的选择。你看,当“百万大军”的考生争拥度过这高考的“独木桥”时,适时的转身,在技术学校中学得一技之长,同样也能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的理想。
曲径通幽,小河因不畏小道暂时的昏暗而奔向了大海;陶渊明因穿过了“曲径”而到达了文学的高峰;克里克因适时的转身,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因为敢于转弯,适时的绕道,人生才会多姿多彩,才会虽殊途而同归成功。
简评。本文能准确理解话题意思,立论比较清晰鲜明,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比较严谨。三个主体例子能分别从自然、历史、现实的层面对观点加以论证,显得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最后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的语言比较简洁,在陶渊明的例子中能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说明事实,表达观点。文章如能在过渡照应、分析论证上再加注意,定能更上一层楼。
2.作文模拟试题:(命题作文)
《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之忧,无处不在。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这些“患”都与我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
请以“说忧患”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审题。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又是一篇限定文体的作文,有一定难度。
命题中的“忧患”是一个传统话题,考生当有较多的准备。同时又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试题对此做了比较充分的提示。“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只要这些问题存在,“忧患”就是难以消除的。考生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思考,前者是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后者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3
受到了试题提示语的干扰,许多考生将“忧患”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如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个人发展中遇到的挫折、逆境,以及心理疾病等,这当然是没有读懂题目要求所致。
例文4. 说忧患
如果说忧患伴人而生,一点都不过分。从古到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忧患。远古时期,人类为衣食住行而忧患,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不得不时时为温饱而担忧。封建社会,百姓为生计而发愁,国君为找不到治国良方而苦恼。历史翻到了今天,人们虽已摆脱了基本生活保障不足为烦恼,却又不得不面对新的烦恼;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人类生活中充满了忧患。
人的生活因这些“患”的存在变得困苦,人的力量和意志在与“患”的斗争中被消耗。 社会中,由高尚品质的缺失而造成的犯罪案件,如贪污、盗窃等,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也使国家遭受了重大损失,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然而随着“患”而来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它所带来的困苦与灾难。如果人们面对这些“患”缺乏警惕,并且在经历了不幸之后仍不知自省,不知吸取教训,那时这些“患”都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还记得那只在水中被慢慢煮熟的青蛙吗?这不是身在“患”中不知“忧”的最好例证吗?它总是“自我感受良好”,错过了采取措施逃生的时机,便再也无法从灾难中逃脱出来了。
人又能比那只青蛙高明多少呢?有多少人在社会不良风气和混乱的价值取向的包围之下,不再坚守信念,保持心灵的纯洁,结果为“患”所害,落入了罪恶的深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所以,面对无法逃脱的“患”,我们需懂得“忧”。仅仅懂得忧还不行,还应寻求解除这些“患”的方法。古人为落后的生产方式所苦,于是寻找各种巧妙的办法,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条件。现代人应该比古人更聪明。回顾一下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事吧:“非典”流行之初,北京市政府疏于防范,造成了疫情的迅速扩散。后来经过认真反省,终于向社会如实通报疫情,并采取果断措施,结果较快地控制了局面。由此可见,“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身在“患”中不知“忧”。只要我们具有忧患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各样的“患”,“患”的挑战便会变成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它会越来越多地激发出人类的智慧,将人类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简评。这篇作文被评为一类下。
作者专在议论的现实针对性上下工夫。前三段从历史谈到现实,引导大家关注现实。第四段用“然而随着‘患’而来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它所带来的困苦与灾难”一句由“患”过渡到“忧”,重点讨论“面对无法逃脱的‘患’,我们需懂得‘忧’”。第五段以青蛙为喻,议论深入浅出。第七段以防范“非典”为例,在对比分析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患’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身在‘患’中不知‘忧’”,是警醒之语。
3.作文模拟试题:(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乞求一条腿吗?”这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好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读了这段文字,你得到什么启示?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4
审题与立意。注意,该题型设计,既不同于以往高考材料作文题型,也不是规范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所含中心来立意,限制性很强。而该题提示考生:“读了这段文字, 你得到什么启示?”强调了考生的读后体会和感悟认识,即可由材料引发联想,这比材料作文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开放得多。
据“材料”和“启示”,联想、启示的角度、立意,可以很多。
从残疾军人这一面看,如:
求上帝不如求自己;
人可以被致残致死,但不能被打败;
百折不挠自我开创生活之路;
身残志不残;
生命在于希望等。
从小镇民众这一方看,如:
怎样的同情才是有益的,好的;
双腿不残疾身不残,就是强者吗?等等。
立意偏离的如:
自己就是上帝——当你面对各种诱惑(名与利)时,如何坚定信念把握自我。这与“面对困境”相悖。
战争给人带来灾难创伤,必须反对战争。或:让别人说去,走自己的路。此二者确立的中心虽合题意,但与“正视困境,勇敢生活”主旨不太紧贴。
例文5. 生命的奇迹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块烧焦的草坪,草儿们全都奄奄一息地紧贴大地。它们是在抱怨自己的命运吗?不是,它们是在孕育新生的力量,期待春风到来的日子。
植物似乎都有一种韧劲。不论狂风暴雨,山洪海啸,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治愈伤口,重焕生机。面对突袭的灾难,它们调整了状态,顽强地生存下来。人本是自然中的一员,同样经受着灾祸,却少有人承袭这种生命的韧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沉溺于对往事的追悔,对时运的怨恨,荒废了生命,使自己如一棵焦枯的小草,随风吹散。当然,也有一些人培养了自己的韧劲,因而他们往往能创造奇迹,留下佳话。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成;勾践卧薪而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张海迪海燕般搏击风雨的精神,海伦面对伤残的达观与勇气。这些勇敢的人们,在经受着他人难以承受的屈辱或痛苦的同时,默默地树立信心,汲取力量,坚定生命的意志,终于把自己的生命描绘得绚烂精彩!
人生就像一条小溪,翻山越岭,难免会碰到礁石悬崖,有时可能被撞得四散飞溅。可是不这样又怎能汇聚更多的水滴,壮大身躯呢?人生的韧劲,指的是能屈能伸:“屈”是面对身体的残疾、事业的挫败,敢于承认现实、反省自我,而非陷于被动无法自拔;“伸”是抓住生活的契机,超载自己,使意志更加坚定,志向愈发伟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废墟中重塑自我。
如何获取这种韧劲,自然便是极好的导师,不少残疾的生命在其中滋长繁衍,毫不理会人们的践踏撕扯。漫步林间,你会看到老树如何萌芽,残花如何结果。云卷云舒,冬去春来,自然就是这般生生不息,缔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试着承认现实。上天可以让你失去一条腿,但也可以磨练你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