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阿美
㈠ 关于亲情的电影
《妈妈再爱我一次》:九十年代的眼泪
比父女情更动人的一定是母子情。母亲被迫与相依为命的儿子分离,变成了疯子。这部80年代放映的台湾电影让观众们哭湿了一块块手绢,母子分离时,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响起,银幕上下一片号啕声。此片让观众第一次有了进电影院带手绢的准备。
《我的兄弟姐妹》:“催泪弹”让观众“青衫湿”
梁咏琪、姜武、崔健等大牌明星的生硬表演丝毫没有掩盖住这部片子的主角———四个孩子的光辉,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表演真实自然。全剧几处令观众的泪腺不停分泌液体的高潮戏也是这几个毛头孩子“炮制”出来的。
齐忆苦——杨兴伟:“有的戏觉得特别自然就哭了,可有的戏也是被导演逼着演的。”
齐思甜——胡增雪:一双大大的眼睛会说话。
齐天 —— 高天鸿:笑起来露两颗门牙,可爱极了。
齐妙 ——那格格:问她是怎么被导演吓哭的,她说:“那是我的伤心事,我拒绝回答。”神情俨然一个小明星。
《了不起的爸爸》 (又名《这个阿爸真爆炸》):世上爸爸也好
向来有反社会斗士之称的邱礼涛居然“老实”的讲起亲情故事!梁家辉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娘娘腔的扮相,,蔡卓妍的表演似乎又有了进步,开始学着利用眼神,张柏芝和连久未献身银幕的中国星老板“龙五”向华强居然客串了一个镜头。影片割据为两部分,上半段表面固然充斥着极其肉麻的堪称全天下父母必学的台词典范,可是妍妍无声无息的成长,无形中却渐渐把任慕英和女儿之间的代沟勾画出来。年轻孩子的反叛和过度敏感的自尊,长辈至诚的关怀和亲情之爱,始终难以逾越两代人间的代沟,这其实正是社会上最普遍的现象。
《下辈子还做母子》:真实故事感动观众
当时广告上是这样说的:“带够足够的纸巾,不要哭出声来影响别人观看。” 影片讲的是阿迪五岁患了恶性淋巴肿瘤,当英语教师的妈妈(宋春丽 饰)和做工人的爸爸在医生给孩子判了死刑的情况下,背负着希望,用博大的爱心挽救着孩子的生命,使孩子快乐地活到了11岁,最后孩子幸福的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该片深深打动了美国观众。美国家长和教师被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高度责任感所震撼,这种东方式的亲情,恰好与美国回归家庭的时尚相吻合。
《那山那人那狗》:用脚来衡量心灵的距离
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好评奖。影片正是从儿子的一段心理独白开始的,这段独白表明了儿子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后来父子之间有关乡邮员是否国家干部的简单对话暴露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分歧。随着他们上路,剧情慢慢展开。父子之间的一次正式对话是两人在山上第一次休息的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同时开始问对方累不累,这一次对话已经向观众揭示了亲情的可贵,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双方从生疏到熟悉的进程。这样整个邮路也成了他们慢慢“发现”对方的过程。有一段儿子背父亲过小溪,这是第一次的形体语言对话;到后来的两人一起去保护信件,这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即双方在对工作的态度上已经达成了一致;再到最后两人一起在同一个脚盘里洗脚,并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十分感人。这其实不光是一部关于父子走邮路的电影,我想应该还是一部“父亲寻找儿子,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同时也是“父亲寻找自己和儿子寻找自己”的故事,他们最后找到也自己要找的东西。
《洗澡》:传统文化中的人间温情
影片很好的展现了老父亲和傻儿子夜晚跑步锻炼身体这一生活场景,并生动的表现了傻儿子每次跑到家门口都要从电线杆和老墙之间的侧身穿过这一细节,以最简单的生活细节刻画出最真挚的父子深情。
张扬导演把所谓的现代文明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间产生的巨大冲突放在一个澡堂子里来展现给我们,也可说是独具匠心了。他在表现形式上却不十分张扬,他似乎是向我们娓娓道来整个故事,最后又留给我们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这是部拍的很“暖”的影片,好像寒冬腊月里的一壶热酒,暖入心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