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怎么组词语
❶ “蒲”怎么组词
“蒲”的组词有:
蒲扇[ pú shàn ] :用蒲葵叶或香蒲叶做成的扇子。
蒲苇[ pú wěi ]:香蒲和芦苇。
蒲公英[ pú gōng yīng ] :多年生草本植物( Tarax acum mongolicum ),全株含白浆,叶丛生,花黄色,果实褐色,上带白色软毛,可顺风飘散,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
蒲柳之姿 [pú liǔ zhī zī ]:蒲柳: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伸为早衰。旧时称自己体质弱的客套话。
蒲棒[ pú bàng ] :[口]香蒲的花穗,形状像棒子。
蒲桃[ pú táo ]:常绿乔木。叶对生,披针形。夏季开花,花大,白色。果实圆球形或卵形。淡绿色或淡黄色,味甜而香,可供食用。
蒲葵[ pú kuí ] :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
蒲松龄[ pú sōng líng ] :(1640-1715) 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家境贫寒,熟悉民间疾苦,留意采集民间传说异闻,呕心沥血数十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等形式,批判社会、政治。
菖蒲[chāng pú ]: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状茎粗壮,叶狭长似剑,初夏开黄花,果实红色。
蒲包[pú bāo ]: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蒲团[pú tuán ]: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子。多为僧人坐禅和跪拜时所用。
蒲草[pú cǎo ]:即香蒲。其茎叶可供编织用。
蒲剧[pú jù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
蒲节[pú jiē ]:指端午节。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故称。
蒲柳之质[pú liǔ zhī zhì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❷ 蒲公英的“蒲”字怎么组词
“蒲”字组词:蒲扇 、蒲节 、香蒲 、蒲草 、蒲包 、蒲剧 、蒲棒 、蒲绒 、蒲柳 、蒲葵 、蒲苏 、团蒲 、旌蒲 、蒲荐
1.蒲扇[pú shàn]
释义:用香蒲叶或蒲葵叶做成的扇子。
2.蒲节[pú jié]
释义:端午(因旧时风俗端午在门上挂菖蒲叶避邪而得名)。
3.蒲草[pú cǎo]
释义: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
4.蒲包[pú bāo]
释义: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5.蒲剧[pú jù]
释义: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南部地区。也叫蒲州梆子。
6.蒲棒[pú bàng]
释义:香蒲的花穗,黄褐色,形状像棒子。
7.蒲绒[pú róng]
释义: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以用来絮枕头。也作蒲茸。
8.蒲柳[pú liǔ]
释义:水杨,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树木;旧时用来谦称自己体质衰弱或地位低下:~之姿。~庸材。
9.蒲葵[pú kuí]
释义: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干直立,粗大。叶阔,肾状扇形,直径1米以上,掌状多裂,先端下垂,可制蒲扇、斗笠和蓑衣等。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0.团蒲[tuán pú]
释义:即蒲团。用蒲草编织成的圆垫,多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后也作坐具。
(2)蒲怎么组词语扩展阅读
部首:艹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五笔:AIGY
五笔86:AIGY
五笔98:AISU
仓颉:TEIB
笔顺编号:1224 4112 51124
四角号码:44127
汉字首尾分解:艹浦
字义:
1.指“菖蒲”:~节。~月(指农历五月)。
2.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3.古同“匍”,匍伏。
4.姓。蒲姓
蒲公英读音:[ pú gōng yīng ]
释义:
1.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状茎入药。
2.这种植物的花。
❸ 蒲怎么组词
一、蒲的组词:来蒲剧、蒲葵、自蒲草、蒲柳、蒲棒、蒲包、蒲绒、蒲节、蒲墩、蒲质。
二、读音:pú
三、基本字义:
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2、指“菖蒲”:蒲节。
3、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4、古同“匍”,匍伏。
5、姓。
(3)蒲怎么组词语扩展阅读
一、笔画顺序:横、竖、竖、点、点、提、横、竖、横折钩、横、横、竖、点。
二、笔顺图解:
三、词语解释:
1、蒲剧 [ pú jù ]
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南部地区。也叫蒲州梆子。
2、蒲葵 [ pú kuí ]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干直立,粗大。叶阔,肾状扇形,直径1米以上,掌状多裂,先端下垂,可制蒲扇、斗笠和蓑衣等。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3、蒲草 [ pú cǎo ]
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
4、蒲柳 [ pú liǔ ]
水杨,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树木;旧时用来谦称自己体质衰弱或地位低下。
5、蒲棒 [ pú bàng ]
香蒲的花穗,黄褐色,形状像棒子。
❹ “蒲”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蒲扇、蒲柳、蒲葵、蒲包、香蒲、蒲节、蒲草、蒲萄、蒲苇、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