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金
一字千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意思是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金,秦时指的是黄铜。
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指文章或字写得精妙,褒义。例:李白的《静夜思》,虽只二十字,但意境圆满,无可增损,真可谓一字千金之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一字千金
拼音
yī zì qiān jīn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
释义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近义词
字字珠玑、一字连城
展开全部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出处
南北朝[3]·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释义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近义词
字字珠玑
字字玑珠
一笔不苟
言简意赅
惜墨如金
一字一珠
一字千钧
青钱万选
一字兼金
反义词
离题万里
一文不值
语言无味
例句
赵老师只把文章改了几处,却起到了一字千金的作用。
词语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注释:
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
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反义词:一文不值
近义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生花妙笔、一言九鼎、一字千钧、一字一珠、一字连城
成语出处
一字千金图
一字千金图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南朝·梁·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朝·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的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慨,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初唐诗人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特意空了一个字,都督阎伯舆用千金求一字。
书证: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
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古诗》:“陆机所拟之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韩翃《奉和元相公家园即事寄王相公》诗:“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清·钱谦益《定山堂诗集旧序》:“言古诗,则曰《十九首》,亦知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六回》:“这个办书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价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⑵ 成语 一字千金 来源
战国末期,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他到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的人),并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异人为妻,待异人继位后,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
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写成文字,并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书,内有天文地理、见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全书有一百六十篇文章,分成二老一辈六卷,共二老一辈多万字,在当时稳得上是一问巨著。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了有权势的人,谁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我们还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⑶ 一字千金的出处
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处,来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一字千金”,最早来源于秦国丞相吕不韦,他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问世后,为了扩大著作的影响力,特意提出,谁能修改文中一字,当即赏千金。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成功的商人。公元前249年时,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秦国丞相,加封文信侯。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不久,也就只有三年便去世了。庄襄王离世后,他的儿子嬴政在赵姬和吕不韦的辅保下,继承了秦国王位,成为闻名后世的秦始皇,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嬴政即位后,立即尊吕不韦为仲父,继续担任丞相独掌朝政大权。
当时,已经接近到了战国晚期,社会的养士之风依然盛行。那会儿闻名遐迩的战国四公子,有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这“四公子”,个个门下都有食客上千,吕不韦也自养了三千的门客,作为他自己的智囊团。
吕不韦的这些门人和食客,三教九流,各个领域全部都囊括在内。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吕不韦的统领和支持下,终于创作而完成了这部传世的巨著《吕氏春秋》。在全书的总序“序意篇”中,吕不韦这样表述:
他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可见,吕不韦对自己呕心沥血的这部著作,颇为自信,底气很足。他坚信,该书中包括了天地万物以及古往今来所有蕴含的全部真理,是一部不可多得巨著。
但是,巨著虽然创作完成了,但吕不韦又有了新的担忧。因为,之前出书立著的,不论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亦或荀子等人,他们的著作之所以深入人心,影响巨大,是因为书籍的作者本身就是大思想家和大学问家。
而吕不韦,一个商贾出身的丞相,显然不属于这个人群。如何才能迅速扩大自己的《吕氏春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吕不韦想出了一剂良方,上演了“一字千金”这一幕。
我个人认为,“一字千金”的象征意义和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吕不韦的这则广告,做得实在是太成功了,一下子就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