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
1. 诸葛亮对周瑜说此时天时地利人和 下一句是什么
诸葛亮对周瑜说此时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下一句就是只欠东风了。到时专候就引出了诸葛亮借东属风的故事了。
《赤壁之战》的关键词:水战,火攻。 江南有一首儿歌写道:临江水战有周郎。赤壁之战的本质是一场对抗性的水战。东吴擅于在水上作战。周瑜更是这方面的专家。反观北魏却不擅长水战。
再看双方实力悬殊:孙吴加上刘蜀至多也不过七万兵马,曹操却有八十三万,当时战前宣传有一百万兵马。曹操不仅拥有大量士兵,还拥有数千名将士。
(1)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扩展阅读:
孙刘之所以大获胜,有几个原因:
第一,战前思想上的统一。战争之前,在东吴,和解之声一片,一度占据主流。蜀汉诸葛孔明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这才坚定了此次联合抗战的信念。
第二,设计除掉了曹军熟悉水战的都督蔡张,如果不能顺利除掉他,赤壁一战必是东吴的祸患。
第三,周瑜打黄盖,来个将计就计。一方面,曹操派遣的蔡忠,蔡和诈降,他们装作不知道。另一方面,他们将计就计,用黄盖来诈降曹操。
第四,庞统巧妙设计连环计,将船锁在一起,再用大火将数百万的曹军化为灰碳。
2. 天时地利人和(下句)
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下句,原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词条】:天专时地利人属和
【释义】: 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引申: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2)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扩展阅读
天时地利人和指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引申: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3. “此时天时地利人和”的下一句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回于作战的地理形答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出处:《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3)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扩展阅读: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4. 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
“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燕可伐欤?”曰:“可”。出自《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宋代: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译文:
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4)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定议伐金,其用心是为建功固宠。不久韩侂胄就挥师北上,结果大败而归。故这次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还是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刘过的这首词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词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
虽然已经议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
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