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经经文
『壹』 拜经一字一拜的是怎么个拜法
经文长的可以指设定期限来完成,我曾经用一个月的时间拜过一部《无量寿经》,每天早晚各拜一次,每次三四百拜,很轻松就完成了。
『贰』 离经一字,即为魔说 出自哪里
《景德传灯录》有“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如下:
师乃笑问:“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如何?”
师云:“固守动用,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说。”《续传灯录》有“离教一字,如同魔说。”,如下:
宣州广教文鉴继真禅师,初参达观,遂问曰:“某甲自讲说外究寻诸佛所说广大,如何得见边际去?
观云:“寻常凭何讲说?”
师曰:“依教解义。”
观云:“依教解义,三世佛冤。”
师曰:“离教一字,如同魔说。”
观云:“不问子教义,解说者何人?”
师曰:“但见动静语言,不可睹其形相。”
观云:“只此无形相,便是广大。若悟此心,便见边际。”
师自此有省,住广教。《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南怀瑾:“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下面还有两句:“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果你说,那我不照着经典来说,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说。《大乘五蕴论讲记-第十讲》
智敏上师: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是执著文字,固然三世佛冤。但是你抛弃文字,你怎么学?
所以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两句话是辩证的,固然不能依靠死在文字下,但也不能脱离这个文字,离开经一个字就是魔说,那好厉害。那么依文解义,当然也不对。不要执著,但是这个文字,也不能离开,离开了文字你如何去修行?能否领会佛的教义?
『叁』 一字经的内容
一个人,一个行囊,一个梦想,像一粒沙,漂在一个人的天空!一颗心,一腔热内情,容一心一意,走在一望无际的路上!一双眼,一种目光,一目了然,参透一片世界!就这样一尘不染,一寸丹心,一诺千金,,,,却换来一哄而散! 一日三秋,一唱三叹,一举成名,,,原是春梦一场!
『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于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于《西洲版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权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4)一字经经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