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回
❶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1)一字千回扩展阅读:
一字千金的故事: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
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
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
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时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瞧不起。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过去。
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吕不韦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必须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
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
❷ 带有一字的诗句
带有一字的诗句
“一字”开头的诗句
1、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2、藏书三万轴,一字不到眼。南宋·陆游《累日多事不复能观书感叹作此诗》
3、片辞褒有德,一字贬无良。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4、千篇未听常徒口,一字须防作者心。唐·齐己《送吴先辈赴京》
5、架中科斗万馀卷,一字千回重照见。唐·刘言史《放萤怨》
6、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宋·苏轼《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
7、当其作春秋,一字如权锤。宋·敖陶孙《体斋诗为梁溪冯季求作》
8、北方俗厚终可喜,一字不识勤耕桑。南宋·陆游《感事示儿孙》
9、著书充栋宇,一字不肯卖。南宋·陆游《东斋杂书》
10、题诗更相应,一字重千金。唐·韩雄《敕和元相公家园即事寄王相公》
11、胸中万卷书,一字用不著。南宋·陆游《秋兴》
12、导河积石归东海,一字源流奠万哗。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58》
13、少年读书忽头白,一字不试空虚名。南宋·陆游《秋雨叹》
14、千篇著述诚难得,一字知音不易求。唐·齐己《谢人寄新诗集》
15、大风将小雅,一字尽千金。唐·张说《奉和圣制过宁王宅应制》
16、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17、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唐·吴融《新雁》
18、吾家读书法,一字亦当核。南宋·陆游《晨起》
19、胸中凛凛万卷书,一字不为庸人说。南宋·陆游《存养堂为汪叔潜作》
20、天公雠施略相当,一字而贫更怜我。宋·敖陶孙《借山谷后山诗编於刘宜之司户因书所见呈宜》
21、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宋·苏轼《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22、无端添起思乡意,一字天涯归雁声。宋·朱淑真《舟行即事》
23、高吟三千篇,一字无尘土。南宋·陆游《寄赵昌甫并简徐斯远》
❸ 一字千金文言文翻译
原文: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版韦以秦之彊,羞不如权,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译文:
在那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而互相倾轧.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感到不如他们而羞耻.也招来了文人学士,对待他们很优厚,因而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当时诸侯中有很多辩才之士,像荀卿这一般人,著书立说遍布天下.吕不韦就要他的门下食客每人记下他们所闻知的,综合他们的言论而完成八种览、六种论、十二种纪,一共有二十多万言.认为可以具备天地万物古今的情事,称它为《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在上面悬挂千金,请诸侯的游士宾客中若有能够增加或减少一字的人就给他千金.
❹ 一字千金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