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三尺有神明下一句
『壹』 古人语: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后半句是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这两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人的行事准则。“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仅代表着古人对天上神仙的敬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畏人知畏己知”相比于前半句话的“神明限制人类行为”,这句话指的是人类自己限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心境。
毫无疑问,这两句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大智慧,无论是在个人发展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能够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我的世界之中,没有谁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最重要的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问心无愧,做事不要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要做对不起他人的事情,更是不要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贰』 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后面还有一句你知道吗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的俗语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老一辈人常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举头三尺”真的有神明。中国古代的人们都信奉神灵,不仅在家中都供奉神像,人们还认为处处有神灵,所以白天有日游神,夜晚有夜游神,他们平均分管十二个时辰,白天日游神就下凡巡游记录人间百态,夜晚夜游神就接替日游神的工作继续书写看见的善恶。因为他们身负重任,所以他们的居住之地也不可能距离人世间过于遥远,因此离地三尺就是属于他们的长居之所,以便更好地记录下瞬间的人间善恶,这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来源。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世事纷杂,人心浮躁不安,人人追名逐利,将这个看作是人生的目标。看见有人一夜暴富就眼红不已,急于找寻一样的办法,看见别人跌落深渊就暗喜得意,恨不得再上去踩几脚。这样的人的心太受外界的影响了,从来没有好好为自己考虑一下,看看这些是不是适合自己。而“心安”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只有自己的心安了,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只有做事心安理得了,才能抵抗诱惑。
小编有话说: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曾经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知道礼仪的人才会被礼仪左右,一个拥有道德的人才会被道德约束。因此,道德高尚的人,“不畏人知畏己知”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不仅会想到自己头顶三尺的祖先和神灵,同时更会扪心自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这些人才是真正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人。
『叁』 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句是什么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增广贤文》中提到:“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劝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隐瞒真实情况,你头顶上就有神灵在看着你。
(3)头上三尺有神明下一句扩展阅读:
《增广贤文》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