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字一句 » 天门中段楚江开下一句

天门中段楚江开下一句

发布时间: 2023-05-11 15:37:44

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下一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下一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⑵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后一句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下一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标签:

长江 山水 小学古诗 写景 诗 景色 其他
译文 注释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 相关内容
赏析一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
赏析二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⑶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下一句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诗歌译文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前集》传世,诗作中多在
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多首。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诗词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热点内容
之门成语 发布:2024-12-26 03:40:26 浏览:828
手指头成语 发布:2024-12-26 03:39:45 浏览:787
字简单的成语 发布:2024-12-26 03:00:04 浏览:468
世界上最短的故事 发布:2024-12-26 02:59:06 浏览:553
双手是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6 02:53:31 浏览:861
小学数学教学小故事 发布:2024-12-26 02:34:25 浏览:954
目不的成语 发布:2024-12-26 02:34:17 浏览:526
腐败成语 发布:2024-12-26 02:05:11 浏览:119
军开头的成语 发布:2024-12-26 01:44:33 浏览:36
球队故事 发布:2024-12-26 01:39:38 浏览: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