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字一句 » 欲盖弥彰上一句

欲盖弥彰上一句

发布时间: 2020-12-24 17:24:38

Ⅰ 用欲盖弥彰造句

用欲盖弥彰抄造句
1、他袭忙于辩解的样子,简直就是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2、我看他越是大声辩解,越显得心虚,真是欲盖弥彰。
3、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4、他做了错误的决策后,还想只手遮天,看来只会欲盖弥彰。

Ⅱ 有谁知道成语“欲盖弥章”的上一句是什么

欲盖弥彰
发 音 yù gài mí zhāng
释 义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属出来。
出 处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示 例 与其~,倒不如自己先认了。(闻一多《画展》)

Ⅲ 欲盖弥彰造句,用欲盖弥彰怎么造句

他忙于辩复解的样子,简直就是欲盖制弥彰,不打自招。
我看他越是大声辩解,越显得心虚,真是欲盖弥彰。
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他做了错误的决策后,还想只手遮天,看来只会欲盖弥彰。
事实已摆在眼前,最好承认错误,一味掩饰,只会欲盖弥彰。
如果做错事,却想掩饰,结果只会欲盖弥彰,使得小事酿成大事

Ⅳ 有一句话叫什么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成语,发音:yù gài mí zhāng;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有同名电影“欲盖弥彰”。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章,同“彰”。)
典 故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欲盖而名彰”后来一般都作“欲盖弥彰”。弥,更加;彰,显著。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示 例
孙中山《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一意见宣言》:“称大总统如故,可证其~已。”
事实上,欲盖弥彰的上半身比裸露下半身更加色情。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张铭清指出,台湾当局领导人新近就两岸关系提出的所谓“新无不”政策,不足以表现诚意和善意,实际上是欲盖弥彰。
【辨析】“欲盖弥彰”常误写为“欲盖迷彰”,应注意。

Ⅳ 有一句成语叫欲盖弥彰是什么意思

欲盖弥彰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典故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欲盖而名彰”后来一般都作“欲盖弥彰”。弥,更加;彰,显著。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Ⅵ 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下句是

是下面歌词里的句子
张信哲--白月光
编辑:haoxuan
白月光
心里某个地方
那么亮
却那么冰凉
每个人
都有专一段悲伤
想隐属藏
却欲盖弥彰
白月光
照天涯的两端
在心上
却不在身旁
擦不干
你当时的泪光
路太长
追不回原谅
你是我
不能言说的伤
想遗忘
又忍不住回想
像流亡
一路跌跌撞撞
你的捆绑
无法释放
白月光
照天涯的两端
越圆满
越觉得孤单
擦不干
回忆里的泪光
路太长
怎么补偿
你是我
不能言说的伤
想遗忘
又忍不住回想
像流亡
一路跌跌撞撞
你的捆绑
无法释放
白月光
心里某个地方
那么亮
却那么冰凉
每个人
都有一段悲伤
想隐藏
却在生长

Ⅶ 欲盖弥彰下一句是什么

欲盖弥彰的下一句是:惩不义也。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译文:君子说:“名声的不能不慎重就像这样:有时有了名声,反而不如没有名声。带了土地背叛,即使这个人地位低贱,也一定要记载地名,以此来记载这个人,结果成为不义,不能磨灭。

因此君子行动就想到礼,办事就想到义,不做图利而失去礼的事,不做不符合义而感到内疚的事,有人求名而得不到,有人想要掩盖反而明白地记下了名字,这是惩罚不义的人。

(7)欲盖弥彰上一句扩展阅读:

欲盖弥彰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后来他去吊唁齐国棠邑大夫棠公,迷恋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顾众人劝阻,娶其为妻。齐庄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后,便借口有病不上朝。庄公乘探视崔杼之机私会棠姜。

崔杼便设计将他杀了,并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当上了丞相。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人比较正直。他不顾崔杼多次暗示,以一个历史家的角度,据实记述,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崔杼一看,当然恼怒万分,心想你不笔下留情,我也不给你活路。于是,就杀了那个史官。可他不知道欲盖弥彰的意思,继任的史官同样如此,秉笔直书。崔杼又想,既然杀一个不能堵住你们的嘴,又何妨再杀一个,就不信你们不怕。他把这个史官也杀了。

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坚持原则,崔杼也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只好就此作罢。所以后代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就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丑事得以掩盖,但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Ⅷ 欲盖弥彰下一句

惩不义也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Ⅸ 欲盖弥彰是什么意思 欲盖弥彰的典故和造句

欲盖弥彰 发音:yù gài mí zhāng;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典 故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欲盖而名彰”后来一般都作“欲盖弥彰”。弥,更加;彰,显著。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示 例

  • 孙中山《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一意见宣言》:“称大总统如故,可证其~已。”

  •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张铭清指出,台湾当局领导人新近就两岸关系提出的所谓“新无不”政策,不足以表现诚意和善意,实际上是欲盖弥彰。

热点内容
历史成语典故 发布:2024-09-19 11:48:20 浏览:960
台湾综艺鬼故事 发布:2024-09-19 11:07:12 浏览:732
高原筑路兵的故事 发布:2024-09-19 11:02:49 浏览:801
适合做名字的成语 发布:2024-09-19 11:02:07 浏览:889
带后字的成语 发布:2024-09-19 10:22:11 浏览:905
鸽子和燕子的故事 发布:2024-09-19 09:59:51 浏览:752
蜜蜂的成语 发布:2024-09-19 09:39:57 浏览:630
暗黑故事 发布:2024-09-19 09:38:00 浏览:365
猜成语异 发布:2024-09-19 08:45:15 浏览:833
狐狸孵蛋的故事 发布:2024-09-19 08:35:54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