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典故
1. 关于清明的典故
春秋时复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制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2. 关于清明节,流传着一个什么典故
关于清明节,流传着这样一则感人肺腑的典故,说的是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吃完后问肉是哪来的,介子推告诉说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动地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重耳流亡后的第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把流亡时期跟随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赏了,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绵山位于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见不到介子推,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但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等火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和御林军一起搜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伏地哭拜,然后安葬遗体。这时,他突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晋文公命人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离开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到宫中。
晋文公命人将柳木做了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常常望着它哀叹:"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治国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3. 清明的典故
清明节典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做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出狐狸眠冢土,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高菊卿 这两首清明节的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细雨霏霏,更衬得清明祭扫者的悲戚断魂,却也因清明的祭扫使人省思,生命究竟为何?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在世拥有的一切是实是空?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富贵焉能长富贵?日中昃,月盈亏,急急流年,滔滔似水,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百岁光阴,所求为何呀!正因如此,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究竟清明是怎样的一个节日,竟惹得诗人说到今? 清明节典故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国历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说,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并为一了! 扫墓习俗的由来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诎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寒食禁火的习俗 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跟随他的大臣中,以介之推最为忠心。有一年,他们在山中迷路了,饿得头昏眼花的,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在晋文公即位封赏功臣时,独独忘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本就不愿求取功名,于是带著母亲到山里隐居,不肯复出。后晋文公想起介之推,坚持要为介之推封侯晋爵,升官加禄,请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赏。但介之推坚拒,不言禄亦不受禄,晋文公为了逼迫介之推下山,又心想他是个孝子,为了母亲的安危一定会下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却仍不见介之推的踪影。等火势稍减,命人上山察看寻找,赫然发现介之推与母亲抱著树,烧死在火海之中。晋文公伤心欲绝,更悔恨自己的鲁莽,身为介之推的好友,竟不懂得介之推的心思,不尊重介之推的决定。为了纪念这位曾经舍身相救的好友,晋文公砍下那棵树,做成一双木屐,想到介之推时,就看著那双木屐,喊著:「足下啊!足下!」表示他对好友永远的怀念。另外,又下令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来。 怀故感伤、欢乐赏春 才刚度过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蹴□(类似现在的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野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著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