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含义对比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 前一部分说完后,停顿后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因此下面几局均为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规律和道理的句子。
因此下面这句应是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再给你举几个谚语和歇后语的例子。
谚语:
矮字面前莫说短。
爱叫的母鸡不下蛋。
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打人一拳,防人一脚。
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
歇后语:
爱克斯光照人——看透你了。
吃了木炭——黑了心。
光头打伞——无发无天
口传家书——言而无信
米店卖盐——多管闲(咸)事
一、形成原因不同
1、谚语: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
2、俗语: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3、成语: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4、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二、形式不同
1、谚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2、俗语: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炼的语句。
3、成语: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4、歇后语:它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三、特点不同
1、谚语: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俗语:;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3、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4、歇后语: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叁』 “俗语”和“谚语”有何区别
基本概念、概念阐释、发展历史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一。不同的基本概念
谚语是一种习语。它是一种在民间传播的相对简洁而全面的话语。它们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而且通常是口头流传的。
许多谚语揭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总结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瑞雪预示着一年的好,春雨贵如油,饮水不忘挖井,磨刀不误柴工等。
俗语也叫俗语。俗语通常用作语言术语。俗话有文言的色彩。俗语有口语的味道。它是用汉语词汇为群众创造的语言单位,用群众的口语传播。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刻板句。它简洁、形象,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愿望。
例如,如果没有八个字符,赢家将是王子,输家将是小偷。
2、不同的概念阐释:
谚语是人们在口头流传中使用的固定句。它们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深刻的真理。总的来说,它是一种集体创造,言简意赅,比较刻板的表述,是人们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定期总结,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广义的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语)、习语和常用口头习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书面习语和名著中的谚语。
从狭义上讲,俚语是一个有自己特点的范畴,它不同于谚语和歇后语,但也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俗语源远流长,不仅来源于人们的口头创造,还与名句、格言、典故等有关。
三、不同的发展时期
谚语使用广泛,流传时间长,文学性更强,更为精练,且普遍口头使用;俚语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真理性、表达一定观点的词语,此外,歇后语也是一种俚语。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和我们每天使用的习语,比如南海的南海,只是一种习语用法,而不是俗语。
『肆』 表示对比的谚语,越多越好😊!
花美在于色,人美在于德。
2.钱财如粪土,人品值千金。
3.奶名是父母起的,坏名是自己造的。
4.养德百年,1丧志一日。
5.人看心眼,马看毛眼。
6.见利不能图,威武不能屈。
7.两脚站得稳,不怕大风摇。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艺高人胆大。
◆有志不在年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有钱难买老来瘦。
◆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
◆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
◆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伍』 俗语与谚语的区别
俗语与谚语的区别
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定型的通用语句,包括谚语、俚语和口头版上常权用的成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
俗语与谚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谚语是俗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谚语也是俗语,但俗语不一定是谚语,如:“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只能算是俗语而不是谚语。
谚语的特点是以通俗简练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内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最为常见的是农谚和气象谚语,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于马上要来到”,“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另外还有关于哲理的、保健的和道德方面的,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饿时给一口,胜过饱时给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