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奴历史典故
㈠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典故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府,担任宣州团练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访牛僧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江南春》这一诗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考虑历史背景,杜牧的这首诗应该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诗,如果联系到杜牧的身份和所处的历史背景,这首诗就不是单纯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创作背景如何?
763-840年间,安史之乱后,自唐代宗开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佛教享有特权,寺庙的土地可以免税,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民将土地“送给”寺院,缴纳一定的税额差给寺庙,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劳役,寺庙经济蓬勃发展。几十年下来之后,大量的土地和人员依附到寺庙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庙鳞次栉比,寺庙发展影响到了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已经触及到唐王朝的底线。(烟雨蒙蒙中寺庙景色)
作为官员的杜牧也清楚了解这一事实,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发出隐喻的感慨罢了。安史之乱后到唐武宗时期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学家韩愈上奏了《谏迎佛骨》的奏折,被贬往地方,差点身死,谁还敢多说话。
安史之乱后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么典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诗句中的讲到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皇帝们都崇信佛教,不过最终都消亡了的历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没有解救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国南方先后建立的四个王朝。其中刘宋王朝时宋文帝崇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助于统治,教化民众,就开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时期,甚至有僧人参与朝政,僧人慧琳被当时的刘宋人称之为“黑衣宰相”。南齐的齐武帝深通佛教理论,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经四次将自己舍身寺庙,让大臣将自己赎回来,其中有一次花费了一亿钱。南陈的诸位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终被饿死)
根据统计,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全境寺庙和僧侣如下:
一、刘宋时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侣36000余人;
二、南齐时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侣32500余人;
三、南梁时期。佛教寺庙2846座,僧侣82700余人;
四、南陈时期。佛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