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白芷典故

白芷典故

发布时间: 2023-01-15 17:50:05

❶ 求一典故,古代一诗人寄信给妻子诉相思之情,妻子回信是一张白纸,丈夫登时泪流满面。

白纸又意为“白芷”,中医中“白芷”和“当归”都有补气活血的功效,经常通用或同用,所以妻子应当是用白纸的典故要求丈夫“当归”——当早日归家。

❷ 端午节的典故有哪些

又到粽子飘香时节。一则“某国申请‘端午’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保护、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了国人的瞩目。

知晓是保护、继承的前提。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其起源和内容,我们究竟知道几许,了解多少?

此时,不妨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民俗学家吴祖德先生话一话端午节的风物源流。

源流篇

端午节并非宗教性节日,而是岁时之节。它的产生,基于古人对气候农时的认识,体现了以农为生的文化特色。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它不断融荟了宝贵的卫生保健经验,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爱戴、纪念之情等,逐渐成为融民俗活动、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为一炉的综合性节日。

端午,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的别名很多,有端五、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由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除此之外,据史料记载,至少还有六种起源说。”吴祖德介绍说———

1,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3,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4,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5,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6,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风俗篇

端午风俗可分作两类,一是助农事,如登黍、祈雨、集缯等,二是禳毒气,如桃印、朱索、悬艾、药浴等,都与季候紧密相关。前一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而后一类与日常卫生保健有关的习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不少借鉴意义。

喝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清香四溢,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外面则包以丝布,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把艾叶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榻,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还可以将艾叶或苍术、白芷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熏,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良方。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

虎头鞋、五毒背心:端午节,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驱邪避灾、保护健康。而在客观上,也对孩子起了健康教育的作用。

赛龙舟: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提倡强身健体之意。

思考篇

经过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剧烈的社会转型,让传统文化陷入了逐渐失落和呼唤回归的双重齿轮中。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在保持传统内涵与适应现代观念中找到契合点,探讨人们在欢度传统节日时如何过出时尚、过出新意来。

“每年端午节前后,雷允上等各大中药店都会准备一批香粉出售。市民买来后可在家里燃熏,能驱赶蚊虫,效果很好,而且价格也不贵。可惜的是,不少市民不知道,购买者更是寥寥无几,一年比一年少。传统文化的流失可见一斑。”吴祖德感叹。

端午吃粽子,清明吃青团,元宵吃汤圆……如今,传统节日成了“饮食节”,其他活动则不断消失,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淡忘。如何让传统节日回归现代生活,过出意义,过出时尚来?

吴祖德认为,让传统节日恢复内涵,必须对年轻一代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让他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内涵。如清明节,不仅是扫墓,更是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对根的探寻。而随着社会发展,也可以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纪念意义。吴祖德建议,如在与“水”颇有关联的端午节上,可以提倡保护母亲河、节约水资源等时代内涵。而过去传统的“五毒”,在今日也可以加以新的阐释。

民俗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民间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各类组织可以举办各种民族民间活动,丰富节日生活,恢复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此外,媒体应加强宣传,市场也积极参与,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放出光彩。

❸ 艾灸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救人案例与典故

1、《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

    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2、《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

    石、汤三法之前。

     3、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子东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经》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

    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唐朝的孙思邈就经常用艾叶温汤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时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4、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

    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后人传为佳话。

     5、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李时珍的父亲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湖北蕲州是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

    珍的故乡,蕲州出产的艾又称“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

    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清代廖润鸿所著《针灸集成》中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

    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

     7、日本《文库名家漫笔》里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当问及满平的长寿秘诀时,他答道(“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

    灸法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无间断。”。

     8、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

    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9、雪肤美人是古人对肌肤的最高礼赞,雪肤美人浴是慈禧御医研究的美白大浴,这个药浴方里有玫瑰

    花、白芷、艾叶、菜花等。据传,慈禧常年用雪肤美人浴沐浴,肌肤胜雪~

热点内容
天和日成语 发布:2024-12-26 08:18:32 浏览:465
带路的成语 发布:2024-12-26 08:18:26 浏览:801
打针惩罚故事 发布:2024-12-26 08:04:04 浏览:736
有关狮子的故事 发布:2024-12-26 07:59:46 浏览:164
关于忍的故事 发布:2024-12-26 07:41:58 浏览:463
姨子故事 发布:2024-12-26 07:31:25 浏览:84
喜爱的故事 发布:2024-12-26 06:27:35 浏览:895
成语带舌字 发布:2024-12-26 06:09:53 浏览:139
123456789的成语 发布:2024-12-26 05:49:22 浏览:420
举一反三故事 发布:2024-12-26 05:44:25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