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吉祥风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内容来源:[ http://www.xiaochangshi.com 小常识网 ]!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Ⅱ 关于春节的寓言故事
1、苏武牧羊——大使与19年“牧羊人”的故事。
汉朝建立以后,就不断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匈奴的侵扰惹恼了汉武帝。他曾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兵讨伐
匈奴。匈奴每次战败,就派使者求和。为了双方的友好,汉朝天子经常派使者。但匈奴常常借故扣留汉使。
苏武被汉武帝作为使者派往匈奴。在草原上,匈奴单于宴请了汉朝使节。但因变故,苏武却被当成犯人审问。苏武
为了维护尊严,拔出佩剑往脖子上抹去。
苏武的剑伤痊愈后,匈奴单于千方百计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从。被关进地窖中的他没吃、没喝,寒冬腊月,他以
雪解渴,撕下棉袄中的皮毛充饥。单于发令把他流放到北海放羊。从此,他与羊为伴,与羊对话;与寒冷为伴,与草原
对话。
这牧羊的生活持续了19年。苏武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公元85年,匈奴单于去世发生内乱,新单于派使者
到汉朝求和。而汉武帝也已去世,汉昭帝派使者把苏武接回。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像那首名曲一样,呜咽着悲凉的美丽。
2、五张公羊皮换来的从奴隶到宰相的命运——百里奚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阳。有个叫百里奚的人,少年贫穷,后到处流浪。公元前七世纪,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
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随嫁人陪到秦国。
百里奚不堪忍受奴隶生活,逃到宛(南阳),被楚国人捉去。秦穆公得知,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于是,百里奚
从奴隶到宰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他去世时,秦国男女悲伤流涕,孩子们不唱歌,干活的人不
出声。
3、童话经典——《狼和小羊》的故事。
我猜想,在一百个孩子中,要有九十九个孩子是听着《狼和小羊》的童话长大的。不论是中国外国,不论是城市乡
村;不论是黑人白人,不论是古人今人;不论是男孩女孩,不论是好人坏人……《狼和小羊》的童话通过口口相传的形
式周游了世界。尽管这个故事系出名门,但经过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流传,各种版本演绎得五花八门。
这是《伊索寓言》中原汁原味的《狼和小羊》。
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看见以后,就想:怎样我才能名正言顺地吃掉这只小羊呢?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跑到上游,恶狠狠埋怨小羊把河水搅浑浊了,使他无法喝到清水。小羊回答说:“我
只站在河边喝水,况且又是在下游,肯定不会把上游的水搅浑。”狼见此计不成,又说道:“我父亲去年被你骂。”小
羊说,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对小羊说:“不管你怎样辩解,反正我不会放过你。”
这说明,任何正当的辩解对恶人来说都是无效的。
4、五只羊与广州城的故事。
在广州城的越秀山有一尊五羊雕像,似乎在告知人们“羊城”的来历。正中的公羊口衔谷穗,表示广州简称“穗”
。这五只羊昂首南方,仿佛向游人讲述一段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叫《五仙赐谷》。在周朝末期,广州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官府如狼似虎,催逼租税。一少年的父亲被抓
进牢狱,三天后交不上租税,就要被喂鲨鱼。走投无路的少年哭声如古猿夜涕,哀鸿泣天。他的哭声惊动了五方五老帝
君。他派五方使者各乘神羊下凡救人。东方使者穿青色衣裙,乘青羊;北方使者穿黑色衣裙,乘黑羊;南方使者穿红色
衣裙,乘红羊;西方使者穿白色衣裙,乘白羊;中央使者穿黄色衣裙,乘黄羊。他们手中各持五色谷穗,来到人间。
五方使者对哭泣的少年说:你为父而悲,为民而哭,孝亲爱人,忧国忧民,情感动天。”说完,就把手中的谷穗赠
给了少年;并嘱咐他,今天夜里就把谷种下地,浇水施肥,天一亮就能收获粮食了。
各位神仙合掌而祝:“东南西北中,五湖四海同;今洒千粒子,愿活十方人!”祝毕,随一缕白烟不见了。
少年按照五仙说的那样,连夜种下谷子,果然到第二天天亮就收获了金灿灿的庄稼。
有粮就救了父亲。五仙再次来到人间教他父子春种秋收。官差听说,如狼似虎地赶来。五方神腾空而起,因走得急
,把五方神羊留在了地面。官差去抓羊,五方神羊变成了五只石羊。
5、精彩回放——世界名著中一个美少女和山羊的故事。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一个经典的画面,使人过目不忘。
河滩广场上,有个姑娘在跳舞。这姑娘是仙女还是天使?她可真像个超凡脱俗的精灵!诗人格兰古瓦心想:“真的
,她是一个火精,一个山林仙女,一个女神,是曼纳路斯山的酒神祭女!”
这个16岁的俊俏少女爱斯美腊达跳完舞后停下来,接着是一只漂亮的小山羊表演魔术。这小山羊有一个美丽的名
字叫“佳利”,浑身雪白,非常机灵。它头上的角和腿上的脚都是金黄色的。脖子上还戴着一条镀金的项链。
美少女把手鼓递到山羊的面前,问现在是几月份。山羊举起前脚在鼓上敲一下。现今确实是一月份。观众鼓起掌来
。少女问,今天几号。山羊用金色的小脚在鼓上敲六下。少女问现在几点,山羊敲七下。山羊还表演城防手铳队队长的
样子,把那副贪婪而又假模假样的样子演得活灵活现。山羊还在少女的指挥下学教会法庭诉人布道的样子,把那一举一
动、声调、姿态模仿得维妙维肖。
7、《伊索寓言》——一口圈满羊群的神秘故事箱子。
《伊索寓言》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一个被释放了的、后来又被摔死的奴隶所作。书里有关羊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像
《落入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小山羊与吹箫的狼》、《吃饱了的狼和羊》、《牧羊人和羊》、《公牛与野山羊》、
《狼、羊群和公羊》、《牧羊人与狗》、《山羊与牧羊人》、《站在屋顶的小山羊与狼》、《母山羊与葡萄树》、《乌
鸦与羊》等等。看来,羊在寓言中演了主角。
幼儿园的阿姨讲的那个《说谎的放羊娃》的故事,也许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有个放羊娃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很远
的地方去放牧。他总是爱撒谎,开玩笑,时常大声向村里人呼救,谎称有狼来袭击他的羊群。开始两三回,村里人都惊
慌得立刻跑来帮他,反而被他嘲笑,只好没趣地走了回去。后来,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窜入羊群,大肆咬杀。牧羊娃
对着村里人呼喊救命,村里人以为他又在像往常一样说谎,开玩笑,没有人再理他。结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这故事说明,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有一天说实话也无人相信。
在迈入羊年的时候,我们读读羊诗,唱唱羊歌,听听羊故事,心情会越来越好。我们祝愿人们在羊年吉祥如意。
2015羊年故事大全(http://meiwen.xiulibbs.com/gushi/349/)有用请采纳哦!
Ⅲ 关于春节的故事(寓言什么的)
一、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二、腊月三十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Ⅳ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寓言、传说有哪些
1、传说
嫦娥奔月抄。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 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亮去了。
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
2、中秋节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Ⅳ 喜鹊寓言的意思是什么
喜鹊叫吉,也叫喜鹊报喜。
在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都颇为流行。
如果你觉得我回答得好的话请采纳。
Ⅵ 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言
惠州的重阳节
惠州民间歌谣中,有“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的句子;民间谚语中亦有“九月重阳放纸鹞”的说法。看来,惠州民间过九九重阳节不仅很重视,而且风俗尤为特殊。
重阳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较悠久的历史,战国时屈原的《楚辞·远游》就有这样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战国时就有重阳的节令。相传重阳在汉初为宫中节日,后来因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所迫害,夫人使女贾氏被逐出宫中,嫁到民间,贾氏常与人谈起宫中重阳节俗,民间即知此俗。东汉时,民间流传“恒景登高避灾害”的故事,引发了重阳登高之俗。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阳为时令节,此时,重阳节应该早在民间普及了。
关于重阳之名,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重叠,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做“重阳”。
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较为统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但惠州还有较为重要的放纸鹞。此外,尚有扫墓之习,如光绪《惠州府志》就有“重阳拜扫坟墓亦如清明之仪”的记述。
(一)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即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载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代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以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筝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尔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岭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记得你的分分哦
Ⅶ 习俗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但此钱币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为佩戴玩赏而铸成内钱币形状的辟容邪品。钱币表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为了保护小孩,相传年三十晚上,一种叫做祟的小妖会伤害小孩,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压岁钱,来保护孩子不被所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每到除夕夜,各家各户都会让孩子用盘装上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也就有了现在除夕夜给压岁钱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