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团的典故
『壹』 有谁知道莆田历史典故啊
“大年三十过一个年,正月初四再过一个年,莆田这种五天内过两个大年的习俗在福建省独一无二。”莆田地方志委员会主任林金岱骄傲地说。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之外,莆田初四这天也要过大年,这一天的“年”在莆田称为“做大岁”,其热闹程度和规模与年三十的“做岁”一样。在初四这一天,坚守传统的莆田人都要吃长寿面和“红团”,在初五早上这一天,莆田的各家各户也会像大年初一一样开始燃放鞭炮,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林金岱说,有两个大年主要是因为当年日本倭寇入侵莆田的历史遭遇改变了春节的风俗。
■ 白额春联
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以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上白额春联的风俗。林金岱说,春节民俗当中蕴含着莆田人独特的情感记忆。
红团上桌蟹虾围炉
在莆田过年,围炉是最有年味的。莆仙民间,尤其是在农村,各家各户在年三十以前都要准备好油炸豆腐、油炸地瓜、薄糕、红柑,杀鸡鸭、杀猪羊,还有必不可少的“红团”。“红团”用糯米粉做原料,里面包着绿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腻。莆田民俗专家黄秀峰说,对于莆田人来说,“红团”意味深长,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另外“红团”的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开始辞年了,乡村中响起爆竹声,孩子们在欢呼声中辞旧迎新。紧接着,除夕夜围炉开始,莆仙各家各户的厅堂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同饮,大家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莆仙的一些乡村中,比较讲究古例的,要把木炭烧红放在烘炉里,放在餐桌下面,表示全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莆田方言谐音读“he”,寓指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寓指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这四道菜是常见菜,只要经济允许,一般莆田人家里围炉时都见得到。在莆田农村和一些城郊结合部的莆田人,春节时还要在厨房里的水缸内养几条活鲫鱼,表示年年有余。莆仙人很是看重亲情的,平日大家在外奔忙,但到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围炉正是亲人欢聚一堂的时候。因此,为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
元宵游灯点“烛山”
莆仙元宵节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莆仙地区从城区街巷到农家小院,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燃放爆竹焰火,敲锣打鼓,表演歌舞、踩高跷、游龙灯,各社、坛、宫、庙都举行迎神赛会活动,出游队伍成千上万人,浩浩荡荡,人们举五色旗、装童子、跑十警、扮故事、打亻车鼓、奏十音八乐,鸣炮放铳,热闹非凡。各乡镇村落都有露天的莆仙戏,还有游灯、舞龙、戏狮等,几乎通宵达旦。
大游灯。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区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大游灯”。游灯中各类彩灯争奇斗艳,有龙灯、凤灯,有荷花灯、麒麟灯、月兔灯、鳌鱼灯,还有玉珠灯、琉璃灯等,灯上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仙游枫亭镇大游灯最为壮观。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蜈蚣灯、彩蓝灯、菜头灯等。莆田华亭霞皋村的每年元宵晚上,各家各户都要把灯笼安装在长约3厘米、宽6厘米左右的条木板上,组织一次有三四千人参加的大游灯。从霞皋村游到城里广化寺前。
妈祖元宵。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的风俗。妈祖元宵节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岛内外除祖庙外,其他数十个妈祖宫,从正月初八起至十八,都先后举行分元宵节,即将各宫的妈祖移驾到庙内,庙里奏十音八乐,并邀请道士做醮。而后再按各宫活动范围,把妈祖再移驾回宫。在妈祖庙(宫)内元宵晚还有点“烛山”的俗例。烛山是在木架上装有数以千计的烛钉,由善男善女从家中带来一对对的花烛燃在木架上,远远看去好似一座座烛山,百姓要待花烛烧到只剩五六厘米时,才将其熄灭,把烛蒂带回家继续点上,表示祥瑞平安。市区内文峰宫(妈祖宫)里,元宵节宫内也点烛山。每年元宵晚上,许多市民争看文峰宫点烛山,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