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收养的典故

收养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3-01-10 09:39:13

① 螟蛉之子

螟蛉之子,即义子,俗话指干儿子、干女儿,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有一种叫蜾蠃的小虫,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千年之谜。
典故:《三国演义》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
:“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
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
”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
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
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
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
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
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
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

② 有关动物的感恩典故

动物的感恩典故:

一、博比的故事

18世纪50年代中期,苏格兰爱丁堡的警察约克·格雷收养了一头矮脚长毛狮子狗——博比,格雷对它关怀备至,“主仆”天天形影不离。格雷不幸于1858年去世。他死后3天,博比跑到主人经常带它吃饭的“拉姆齐餐厅”,餐厅老板扔给它一些它经常吃的面包,但博比没有吃,而是把面包带回来,放到主人的墓地埋好。

第二天博比又到“拉姆齐餐厅”去领午餐,供给它已死去的主人。在以后的14年中,它天天如此,从不离开主人的墓地一步。博比对已故主人的忠诚,成了传奇佳话。市政府感动得收养了博比。博比老死后,人们把它埋在主人墓地。

二、义犬的故事

江西九江林业汽修厂全体职工为一条义犬立的雕像,碑文:“赛虎,三岁余,雌性狼狗,育有十三子。2003年11月28日,林业汽修厂晚餐炖一大锅肉,赛虎一反常态,对锅狂吠。众人遂掷肉于地,赛虎不食,依旧哀嚎不已。

众人不解,准备进餐。赛虎回望主人,悲鸣数声,吞下地上之肉,随即七窍流血中毒身亡。此刻,人们终于明白,义犬赛虎以死警示肉中有毒,挽救了三十余人性命……今葬贺家山,立碑铭志以警世人!”

三、海豹的故事

英国苏格兰的一家旅店老板娘珊丽·莫尔康太太一天到海边散步。远远看见一只小海豹误落鱼网,拼命挣扎,越挣扎网绳勒得越紧,最后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珊丽急步上前,解开鱼网,把它抱回家给它治伤喂食。在珊丽的悉心调护下,小海豹完全康复。珊丽用白漆在它身上写了“凯蒂”二字,把它送回大海。

一年以后,怎么也想不到,有天清晨,她打开大门,赫然看到凯蒂卧在石阶上。小海豹一见昔日的救命恩人欣喜若狂,兴奋的不断拍打前肢,口中发出愉快的声音,仿佛是向珊丽表示热烈问候,感谢救命之恩似的。珊丽惊喜交集,将凯蒂抱进屋内,招待这位犹如远行归家的女儿似的小海豹,宾主极尽欢乐。

四、仙鹤的故事

俄国某牧场一个牧羊人救了一只受伤的仙鹤,取名“都都”。“都都”伤愈后,为了报答牧羊人的恩情,再也不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从此,它和牧羊人住在一起,帮助牧羊。“都都”对牧羊工作特别认真,守着羊群寸步不离。若有羊离群,“都都”会飞过去伸出长嘴毫不客气的猛啄,迫使羊归队。

五、牧羊犬的故事

10多年前,一条名叫拉基的牧羊犬在牧场遭到一条公牛的攻击,正在这危急关头,67岁的老人罗伊·梅尔顿救下奄奄一息的拉基,并一直护理到狗主人归来。

3年后,也就是1986年5月的一个深夜,狗主人听到拉基疯狂地叫,便急忙跟着前去察看,结果发现牧羊犬的身旁躺着罗伊o梅尔顿。老人由于心脏病猝发,摔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梅尔顿被及时送往医院脱险。

③ 螟蛉之子的典故

在众多被皇家收养的义子中,就有一位承继大宝,南面称孤的“义子皇帝”。他便是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是五代之一的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郭威还为布衣之时,即将家庭事务全权交与柴荣打理,柴荣安排妥当,逐渐被郭威所赏识,以致后来郭威将其收养为义子。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就在郭威黔首为商时,一次,柴荣为行商获利,竟随一商人远涉江陵等地贩卖茶叶,经历良多,了解了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郭威发迹后,柴荣一直追随左右。后来,郭威建立后周,柴荣被封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在治地为政廉洁,取得了不俗的政绩。郭威死后,柴荣承继帝位,并同时继承了郭威的改革事业,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理想,励精图治,试图结束五代以来混乱的政局,使历史重新走上和平与统一的轨道。不幸的是在后来后周北伐契丹,攻取幽州的征途中,柴荣突然病重,班师回京后,不久病逝,卒年仅仅39岁。 古代皇帝有一些由于过于纵情声色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儿子,也行大收“螟蛉之子”之事。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便是这样一位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世称正德皇帝。虽然结婚很早,但由于长时间荒淫无度,膝下不育一子。这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遗憾。或许是为了弥补这种缺憾,自正德四年十一月开始,武宗大收义子,在一生中共收纳了一百余异姓人作为义子。其中正德七年九月,他更是一次性收义子一百二十七人,并下诏将他们全部改为朱姓。在众多的义子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钱宁、江彬和许泰三人。长期无度的收养义子,致使朝中势力混乱,又因宠信人时,从来不过问所宠之人的道德品质。导致后期,宦官专权,朝政不稳。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宦官大收“螟蛉之子”的怪事。宦官作为阉人,已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下,随着权势地位的逐步膨胀,太监开始力图改变“无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宦官养子制度的出现。
早在秦汉时期,宦官就已经能够合法收养继子。
东汉时也曾明确规定允许宦官收养继子传袭爵位,三国魏武帝曹操便是太监所收养的义子。
盛唐时朝,大太监高力士就在圣历初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干里进贡入宫后,由宦官高延福收养为子,改姓高。唐代后期,宦官收养的数量大为增加,有的宦官一人即收养义子数十人乃至数百人,发展成为与朝臣势力对持的极具威胁性的政治势力,甚至唐末几位皇帝都由宦官废立。
为了抑制宦官的势力,历代王朝都有曾作出一些禁令或限制宦官收养义子的有关规定,但这种现象最终未能禁绝过。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力隆盛的汉、唐、明三朝,统治时间较长,前、中期都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在其后期,宦官专权却成为一大祸端。这里我们就举明朝正德年间一个较著名例子。
明朝孝宗时有个宦官叫刘谨的,专断朝政,弄得乌烟瘴气。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本来姓谈。自从景泰年间入宫之后,便投到太监刘顺的名下,给刘顺当了干儿子,改姓刘。宦官给宦官当“螟蛉之子”也是封建社会一绝。刘瑾很有知识,口才也很好,在孝宗时,与谷大用等七人一起侍候朱厚照,深得朱厚照的喜爱。
朱厚照即位后,刘瑾、谷大用等八人被分到各处宫禁掌管具体事务。此后,刘瑾等人整日给朱厚照送鹰、犬等捕猎动物,吸引并陪伴他出去骑马射箭、耍枪弄棒。自此,明武宗朱厚照纵情娱乐,起居无常,不再读书,也不视朝政。刘谨这个“站皇帝”、“九千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广收“螟蛉之子”,那些寡廉少耻之徒如蝇逐臭般纷纷加入进“干儿子”行列,为明朝统治大幕染上了重重污点。

④ 孟尝君养士:冯驩食有鱼是怎样的典故

战国时期的人才,大量的出自“士“阶层。于是,延揽人才,尊重人才,或者屈身优待人才,就称作“礼贤下士”。

这里先讲一个有关孟尝君养士的故事。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著名人物、齐宣王时曾任齐相的田婴的儿子。田婴死后,田文继承封地,号孟尝君。

孟尝君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不遗余力地培植亲信。凡是投奔到他门下的游士,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被供养的人叫食客,也叫门客。供养食客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风气。像与孟尝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的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养着大批的食客。这些食客在平时为主子或舞文弄墨,摇唇鼓舌,或跟进跟出,协从帮办。在需要的时候,他们还要为主子充当说客、打手、刺客之类。

孟尝君收养的食客,既有各式各样的士,也有鸡鸣狗盗之辈。其中也确有少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冯驩(音欢)就是其中之一。

当初冯驩听说孟尝君好客,就来投靠。孟尝君问他:“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可以教我田文的?”冯驩说:“听说君好士,我一个穷人就来投靠君。”孟尝君就把冯驩留下,安排在三等食客里,以粗饭淡菜相待。

过了10天,冯驩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礼遇,就弹着自己带来的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孟尝君从管家那里闻知此事,就说:“那就给他鱼吃吧,再安排他到二等食客那里住。”

过了几天,冯驩又弹起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孟尝君听说了,又吩咐管家:“给他车子坐吧,再给他迁到一等门客的屋子里住。”

又过了几天,冯驩再次弹起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我在这里不能养我的家啊。”孟尝君知道了他有老母在家,就派人去供养他的母亲。

这下冯驩试探明白了,孟尝君确实是礼贤下士的君子,他决心以自己的才能好好报答孟尝君。

孟尝君是个高利贷主。一次,他准备派人出去收债,就问手下的食客:“谁能做会计,替我去收一收债?”3000食客平日里养尊处优,这时却鸦雀无声,都不作答。只有冯驩走到孟尝君面前,说:“我能。”孟尝君便派冯驩去收债。临走时,冯驩问:“我把债收齐以后,要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回答:“我这儿缺什么你就买什么,你看着办吧。”

冯驩来到孟尝君放债的薛地,收取了一部分利息。然后,他用这些钱买牛、打酒,通知借了孟尝君钱而无论能否付得出利息的,都来聚会。那天,酒酣耳热之际,冯驩对借贷者说,请大家把债券拿出来,能付利息的,就付一年的利息,贫穷而付不起利息的,就把债券烧了。冯驩又高声地向大家宣讲:“孟尝君之所以要借钱给你们,是要你们好好地从事农业生产,之所以要大家付利息,是因为他需要钱供养众多的食客。今天,你们之中富裕的,就付利息;贫穷的,将债券烧了。就算是孟尝君捐钱给你们。”大家兴高采烈,嚷嚷道:“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啊!”

孟尝君知道此事后,愤怒地责骂冯驩:“我田文有食客三千,之所以在薛地放债,是想以此贴补收入,供养食客。你倒好,买了那么多的牛啊、酒啊,还将债券烧了,这是为什么?”

冯驩回答:“先生请息怒。要知道,不多置办酒、食,大伙不会都来聚会,从而也就不知道究竟谁富裕、谁不足。那些穷苦老百姓如果真的还不起债,你留着债券也是白搭,再过5年、10年,利钱越来越多,他们怎么也还不清,反倒逼得他们远走他乡。你要强去逼债,会失去民心的。”接着,冯驩又说:“你说过,要我看你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我看你家里高屋大厦收藏着那么多的珍宝,你玩弄的狗马成群,侍候你的美女如云。什么都不缺,就缺给老百姓做好事,让人民拥护你,所以我用债券买回了民心。”

听冯驩这么一说,孟尝君立即拍起手来,连声道谢。

一年以后,齐湣王觉得孟尝君权力太大,就罢了他的官。这时,孟尝君的3000食客大多散去,只有冯驩等少数人还跟着他。他们随孟尝君一起来到薛地,只见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孟尝君的到来。孟尝君看到眼前的感人场面,激动不已,回过头对冯驩说:“这就是你给我买来的民心呀!我今日终于见到了。”

在孟尝君失意的时候,冯驩照样奔走于他的门下,并积极地出谋划策。一天,他以“狡兔三窟”作比喻,对孟尝君讲:“机灵的兔子有三个窝,你至少也该有三个能安身的地方才好。可你现在只有一个薛地,应该再找两个地方。”于是,冯驩到齐国和秦国为孟尝君活动。齐滑王见到孟尝君具有“国际”影响,就重新起用他,任他为相。

⑤ 螟蛉之子是什么意思

“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即俗语所谓之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典故
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
除了“螟蛉之子”外,还有“螟蛉之女”,这样的故事在文学作品里也是屡见不鲜。较为著名首推《三国演义》中貂禅就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执行离间董卓和吕布的“美人计”的故事。此外,在《今古奇观》中也有很多收养“义女”的故事。描写多是些被迫害或被遗弃的女子被老年的官员或是心存善心的富翁,得到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冤屈得到昭雪的故事。
历史记载
介绍
在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宫闱之中收养义子的记载不在少数。在收养义子的人中既有雄踞天下的帝王,又有封建历史的怪胎——太监,甚至连一些登临銮殿的皇帝自身也是义子出身。而这些“螟蛉之子”们也是良莠不齐的,既有建功立业者,也有祸国殃民之人。
义子皇帝
在众多被皇家收养的义子中,就有一位承继大宝,南面称孤的“义子皇帝”。他便是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是五代之一的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郭威还为布衣之时,即将家庭事务全权交与柴荣打理,柴荣安排妥当,逐渐被郭威所赏识,以致后来郭威将其收养为义子。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就在郭威黔首为商时,一次,柴荣为行商获利,竟随一商人远涉江陵等地贩卖茶叶,经历良多,了解了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郭威发迹后,柴荣一直追随左右。后来,郭威建立后周,柴荣被封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在治地为政廉洁,取得了不俗的政绩。郭威死后,柴荣承继帝位,并同时继承了郭威的改革事业,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理想,励精图治,试图结束五代以来混乱的政局,使历史重新走上和平与统一的轨道。不幸的是在后来后周北伐契丹,攻取幽州的征途中,柴荣突然病重,班师回京后,不久病逝,卒年仅仅39岁。
义子祸国
古代皇帝有一些由于过于纵情声色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儿子,也行大收“螟蛉之子”之事。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便是这样一位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世称正德皇帝。虽然结婚很早,但由于长时间荒淫无度,膝下不育一子。这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遗憾。或许是为了弥补这种缺憾,自正德四年十一月开始,武宗大收义子,在一生中共收纳了一百余异姓人作为义子。其中正德七年九月,他更是一次性收义子一百二十七人,并下诏将他们全部改为朱姓。在众多的义子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钱宁、江彬和许泰三人。长期无度的收养义子,致使朝中势力混乱,又因宠信人时,从来不过问所宠之人的道德品质。导致后期,宦官专权,朝政不稳。
太监义子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宦官大收“螟蛉之子”的怪事。宦官作为阉人,已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下,随着权势地位的逐步膨胀,太监开始力图改变“无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宦官养子制度的出现。
早在秦汉时期,宦官就已经能够合法收养继子。
东汉时也曾明确规定允许宦官收养继子传袭爵位,三国魏武帝曹操便是太监所收养的义子。
盛唐时朝,大太监高力士就在圣历初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干里进贡入宫后,由宦官高延福收养为子,改姓高。唐代后期,宦官收养的数量大为增加,有的宦官一人即收养义子数十人乃至数百人,发展成为与朝臣势力对持的极具威胁性的政治势力,甚至唐末几位皇帝都由宦官废立。
为了抑制宦官的势力,历代王朝都有曾作出一些禁令或限制宦官收养义子的有关规定,但这种现象最终未能禁绝过。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力隆盛的汉、唐、明三朝,统治时间较长,前、中期都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在其后期,宦官专权却成为一大祸端。这里我们就举明朝正德年间一个较著名例子。
明朝孝宗时有个宦官叫刘谨的,专断朝政,弄得乌烟瘴气。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本来姓谈。自从景泰年间入宫之后,便投到太监刘顺的名下,给刘顺当了干儿子,改姓刘。宦官给宦官当“螟蛉之子”也是封建社会一绝。刘瑾很有知识,口才也很好,在孝宗时,与谷大用等七人一起侍候朱厚照,深得朱厚照的喜爱。
朱厚照即位后,刘瑾、谷大用等八人被分到各处宫禁掌管具体事务。此后,刘瑾等人整日给朱厚照送鹰、犬等捕猎动物,吸引并陪伴他出去骑马射箭、耍枪弄棒。自此,明武宗朱厚照纵情娱乐,起居无常,不再读书,也不视朝政。刘谨这个“站皇帝”、“九千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广收“螟蛉之子”,那些寡廉少耻之徒如蝇逐臭般纷纷加入进“干儿子”行列,为明朝统治大幕染上了重重污点。
科学认识
科学解释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螟蛉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蜾蠃(细腰蜂)问题实质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只是古人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过透过这句古诗我们却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封建社会对于单纯人力生产力即劳动的人的需求,先人们才会产生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识,才会对传宗接代的使命报以极大地热忱,对膝下无子的状况产生极大地恐惧,也无怪乎有如此多的收养义子的历史故事了。又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延伸、套用,一个自然界中你死我活的一般现象,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曲解为了动物之间的收养与被收养的美好关系,成为封建道德教化的极好载体,并传颂至今。
“螟蛉有子,蜾蠃不负;杀以为饲,以饲其子。”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一切被历史,被主观,被认识所误解的事物,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不是都应该还给它真相了呢?
文学作品
鲁迅《春末闲谈》①
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②。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面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③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节选)
注解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一期,署名冥昭。
②细腰蜂,在昆虫学上属于膜翅目泥蜂科;关于它的延种方法,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记载。《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汉代郑玄注:“蒲卢(按即蜾蠃)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其子。”汉代扬雄《法言·学行》:“螟蠕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最先反对上面说法的是六朝时的陶弘景,他在注《本草》“惺斡一名土蜂”条下说:“(惺斡)虽名土蜂,不就土中作案,谓以土作房尔。今一种黑色细腰,衔泥于壁及器物边作房,生子如粟置其中;乃捕草上青蜘蛛十余置其中,仍塞口,以俟其子大而为粮也。其一种入芦竹管中,亦取草上青虫。一名果蠃,《诗》云:‘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或言细腰蜂无雌,皆取青虫教祝,变成己子,斯为谬矣。”其后,宋代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卷六中说:“我朝嘉钓中,掌禹锡等按蜀本注云:‘惺斡即蒲芦,蒲芦即细腰蜂。不特负持桑虫,亦以他虫入穴,用泥封之,数日成蜂飞去。陶云生子如粟在穴,乃捕他虫为之食。今人有候其封穴,坏而看之,见有卵如粟,在死虫之上,即如陶说矣。’”
③发勃耳(1823―1915),通译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等。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