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立碑典故

立碑典故

发布时间: 2023-01-07 20:10:06

A. 镇国寺传说,康熙错字,无字碑,分别出自哪些历史典故

镇国寺传说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规制奇古,绝不类今世所为……寺创于北汉孝和帝天会七年……”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镇国寺》的这段文字,记载了平遥镇国寺建构的罕见,也铭刻下古寺在全国的奇绝。
镇国寺内有万佛殿,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我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千古奇构,加上殿内11尊原建时的彩塑,使得镇国寺早在1988年便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7年,与平遥古城、双林寺并列为“一城两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7月24日,记者探访了这座千年古寺。
“京城”之名非虚有
从平遥古城出发,驱车向东北十多公里,进入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再前行不足千米,面前出现一片绿荫。绿荫中,一座木牌坊题额格外醒目,上书“京城宝刹”,这里便是镇国寺的所在。
平遥镇国寺创建于五代时的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原名“京城寺”,金天德三年(1151年)等多次重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称镇国寺。
一座地处晋中平原的古寺,何以“京城”命名寺院?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动荡之期。在以军事实力为较量的第一资本的当时,各国对于宗教文化少有重视,佛寺庙宇毁坏比比皆是,主动修建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在这乱世,五代后期的北汉却是一个例外。据《新五代史•东汉世家第十》记载,后汉皇族刘崇原为太原尹,后升至中书令,郭威兵变杀死后汉隐帝建立后周,刘崇不服,以太原为都,继续称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刘崇去世后,其子刘承钧继位,改元天会。刘承钧为求自保,一面乞怜契丹人“甘当儿皇帝”,一面提倡崇信佛教,乞求佛祖庇佑,在境内大修佛寺。
北汉朝廷修筑的寺院中,比较著名的有平定法华寺、临县普照寺、太原天龙庙、平遥镇国寺等。镇国寺建造之初,以该地秦汉时代属京陵城,故而定名京城寺,后更名“镇国”。根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山西通志》记载,北汉兴修的寺院在后代一再重修,几乎全都更改了容颜,唯有平遥镇国寺的万佛殿,至今仍旧保持了1000多年前原建时的风貌。
镇国寺坐北朝南,为两进院落,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三座主要建筑,天王殿两翼配有钟、鼓楼及腋门。一进院的东西廊有碑亭、二郞殿等各殿。二进院的东西有观音殿、地藏殿等。整座寺中现存有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建筑共44间,彩塑51尊,壁画100余幅,还有铁钟1口,碑碣20余通。
“古树金刚”曾救寺
镇国寺中山门前、院落中,有古树十几株,多为槐树,最古老的树龄已有千余年。整个寺庙笼罩在参天的树冠之中,红墙绿树映衬,禅意顿生。
和现存的大多寺院不同,镇国寺没有专设的山门。在这里,天王殿即为山门。镇国寺管理处主任梁家桦向记者谈到,这种天王殿兼做山门的寺庙建筑形制,正是五代时期的典型特征。
镇国寺天王殿为单檐悬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至今仍保持着元代的建筑风格。殿两侧各设一腋门,西腋门额曰“乘幽”,东腋门额曰“崇虚”,其名皆取自佛教经典。
天王殿按“晨钟暮鼓”的佛教文化,于东、西分筑有钟楼、鼓楼,都为五脊六兽悬山顶,四柱亭式的建筑。但楼上鼓已不存,唯有硕大的铸铁古钟依旧保存完好,端挂于东边钟楼之上,击之,方圆十多里的村落都能听见钟声。铁钟铸于金皇统五年(1145年),不仅在平遥境内最为年久,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据村民介绍,1958年“大炼钢铁”的狂热运动中,郝洞村的群众全力呵护,才使这口古钟逃过了那场砸铁炼钢的大劫难,保留了这件瑰宝。
说到古寺的劫难,不得不提的是天王殿外的四棵高大古槐树。四棵古树树龄皆在数百年以上,树身粗大,至少需4人才能合抱,在天王殿前东西方向一字排开。民间传说,这四棵大树为镇国寺的“四大金刚”,可谓护寺神将。说来也神奇,1994年夏天的一场雷雨中,一道闪电击向镇国寺,但闪电霎时被其中一棵槐树吸走,树枝断裂,树皮烧焦,天王殿和整座镇国寺却毫发未损。次年,被电击的槐树又是一片绿意葱葱。
采访中,梁家桦谈道,“四大金刚”一说不过是民间的认识,但古树护寺,实有科学依据。国家有关建筑专家看过该寺及门前的大树,便曾指出,古人建寺门前植树,实际上就是要其起到避雷针的作用。
建筑奇葩万佛殿
穿天王殿而过,即可见到镇国寺的主殿——万佛殿。此殿为大汉天会七年(963年)建造,是建寺时的原始建筑,距今已有104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万佛殿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九脊歇山顶。檐高5.27米,檐出2.94米,举高3.60米,总高8.86米。正立面左右各开二窗,前后明间各开一门,四周砌厚砖墙。人们鸟瞰大殿可见,形体接近正方形,屋顶庞大,出檐深远,但由于屋顶采取了举折,屋角反翘,便使沉重庞大的屋顶,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建筑艺术形象。
大殿用柱12根,高3.42米,均包入墙内,柱础也不可见。据镇国寺工作人员乔淑彦介绍,古人建殿,为防止包入墙内的殿柱日久因潮腐朽,每根柱底于外墙开一孔,用以透气防潮。另外,柱颈上阑额不出头,柱均向内侧,柱上架有斗拱,使得大殿檐出足足2.94米。
这么深的出檐,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建筑建构的贡献,因此,古殿能很好地防范雨水侵蚀。记者采访当天,正逢平遥刚刚经过一场大雨,但雨水仅仅打湿大殿台阶上出檐下台阶的三分之一,墙体更是滴水未溅。
观镇国寺四面遍布的排水设施,古人比今人似乎考虑更要周全。大雨之中,现代城市频频内涝,但整座镇国寺内,遭受雨水之后,院内雨水排泄极为顺畅。
殿内屋顶,采用梁架木结构支撑,纵横构件联结牢固,不设顶柱,使得殿内空间不受立柱影响,显得异常宽阔。整座大殿,不用一根钢钉,正是勾连契合的卯鞘,将整个建筑整体支撑了起来。该殿结构与装饰并重,用料合理,设计独具匠心,历千年而未毁坏,令今人叹服。
万佛殿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虽历经维修,但至今仍完整地保持了唐晚期到五代建筑风格,远望雄伟壮观、气势非凡,是难得的古代木建精品。正是如此,镇国寺的古建成就,被建筑界称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
稀世珍品藏古寺
镇国寺建筑奇绝,其他珍品也极为众多。万佛殿内有彩塑11尊,都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二天王、二供养童子。
主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一副安逸慈祥、和颜悦目之态,旁边紧依主像的是迦叶和阿难尊者。传说迦叶从小出家,一生勤勉求进、苦修一世,所以被塑造成了一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阿难则显得年富力强,身着僧衣,体态优雅,显得聪颖、慈善。再往前面四尊为两菩萨和两供养菩萨,菩萨为坐像,贵妇人形象,面额丰满,文雅娴静。两边站立的供养菩萨,神态随意自然,体态丰满,塑造手法有明显的唐代特征。菩萨前的两天王,手执兵器、身穿盔甲、蹙眉怒视、威武雄健,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最前的两供养童子,一副天真善良的农家少女形象,一尊肃穆祈祷,另一尊四处张望,一动一静,形神各异。
这些塑像,虽然是佛教宗教神化后的塑像,却是按照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加以创作、布局,他们的衣饰、装束、神情,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塑像匠师的这种写实的艺术手法,反映出了1000多年前各个社会阶层人物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这些塑像均为我国现存寺庙中仅有的五代时期作品,堪称“稀世珍品”,在我国雕塑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去彩塑及前面提到的铁钟,镇国寺一块上下左右均残的半截碑也极珍贵。碑高84.5厘米、宽58厘米、厚36厘米,上面雕有碑文,共19行476字。以残碑的厚度估量,原碑应该很高大,而从碑文内容分析可知,这是一块墓碑。该碑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维修镇国寺的时候,工人们从寺外捡回,计划制作碑座的原料。后来,负责工程的田增檍发现残碑上有很好的书法,不忍毁坏,便保留下来。光绪十年(1884年),当地恩贡田耕蓝专门撰写了《半截碑记》记载这段故事,并嵌修于东碑亭的墙壁上:“半截碑者,不知何人所书也。嘉庆年间庙工告竣,会立碑之际,欲作碑座,形象已成。余祖增檍公见而止曰:此碑书法甚好,不可毁也。存之以为学书者临摹。”读碑文可知,如不是田增檍首倡保护,其族孙田耕蓝勒碑铭记,该碑早已不复存在了。后人从残留的476字的用词、记事、成语应用等方面分析,该碑为北汉时期王室成员之墓碑

康熙错字错字是——“峰”字,是康熙在山西五台山上留下的。
“避暑山庄”中的“避”字多一横,而“峰”字则少一横。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康熙“避”字不会写,一时笔误,难道“峰”有多少笔画,这位从小习书的皇帝爷也搞不清?非也。
说起来这个字与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联,这就是清宫三大悬案之一——顺治皇帝出家之谜。
顺治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登基,是清朝第一位小皇帝,但在24岁那年便驾崩了。宫里传出的说法是死于天花,而坊间则另有说法,传说顺治是为情所困,出家为僧。为何情所困?原来他深爱的妃子董鄂氏病死了,伤心欲绝,万念俱灭,最后连江山也不要了,走入空门,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当了和尚。
这样,皇位传给了时年只有8岁的玄烨,年号康熙。玄烨当皇帝时还小,父皇之死成了他最重的心事之一。长大后,玄烨便想弄个水落石出。听说父皇出家在五台山,他便借来此拜佛为名,悄悄打听父皇的下落。行到山上灵鹫峰菩萨顶寺附近时,刚好遇到一仪表非常的僧人。康熙便与僧人打招呼,僧人自称“八乂”。康熙查听不到父皇的下落、行踪,心里很是失落,下山后他反复念叨“八乂”、“八乂”,猛然醒悟,原来自己曾见到了父皇,就是那个僧人。
这怎么说?“父”字上下拆开,不就是“八乂”么。玄烨赶紧带上随从上山寻找,但“八乂”已找不到了。玄烨为粗心而后悔,觉得自己的父子缘分太薄。在题字时,便有意将“灵峰胜境”中“峰”字下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这传说中却包含了康熙对父皇顺治的深深思念之情。此圣迹如今游人都能看到,此四字后被刻在菩萨顶寺山门外的牌楼上,是五台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山西无字碑
宋太宗赵光义夺取晋阳,受到了晋阳人民顽强抵抗。在攻占晋阳后,他对浴血抵抗的军民非常恼火,强令迁出城外,然后放火焚烧晋阳城,同时又引汾、晋之水漫灌晋阳城。赵光义的水与火,把在汾河畔挺立了1500年的晋阳古城夷为废墟,而在唐明镇的基础上重建太原城。赵光义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晋阳人民的极大愤慨。尽管如此,赵光义仍想把自己奉为流芳百世的英雄。他仿照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晋祠铭并序》,书写了一幢《太平兴国碑》,吹嘘自己灭北汉刘继元、火烧晋阳、重建太原的“功绩”。但是,他的这幢碑得到的却是李世民《晋祠铭并序》截然不同的下场。游晋祠的百姓,见到《太平兴国碑》就用石头、瓦片、砖块砸,用刀刮磨,碑上布满痰迹、刀痕,久而久之,碑文被刮剥殆尽,一个字迹都未留下。现在,在栖云楼旁的台基上,仍然立着这幢字迹全无的石碑,这就是和贞观碑形成鲜明对比的赵光义的“无字碑”。

B. 望乡台上坠泪碑的典故

望乡台,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后来,随着道教鬼神观念的成熟和佛教地狱体系的引入,道教逐步把望乡台从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成为神话传说中,进入地狱的鬼魂们可以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有时也借指阴间。
羊祜,字叔子,西晋时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右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南郡,以清德闻名。他对所辖区域,减免兵役,开垦田地八百余顷,从“军无百日之粮”一变而为“军有十年之积”。对吴国将兵,愿去者听从其便。如吴将邓香侵扰夏口,被羊祜部将生俘,羊祜亲解其缚,放还。邓香深感其恩,率部投奔羊祜大营。每入吴境,所食民之粮未,皆以绢偿还。平素会众游猎,不入吴境,所猎禽兽,如先为吴人所射,后为晋兵所得者,一律封还。故此,甚得江汉之心,石城以西尽为晋有。奉命守边,与吴将陆抗对垒。陆抗病,羊祜以药馈之,陆抗遂以醇酒赠羊祜,边境数载不动干戈,人民安乐,万众称颂,传为佳话。羊祜平素在军营,常常是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阁之下,侍卫也只数十人。羊祜虽怀德信之慨,然有吞吴之志,病重期间,恳求入朝,面陈伐吴之策。晋主派张华就问,羊祜告以:吴主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如孙皓殁,吴国虽百万之众,指日可灭。并推荐社预代其所住。越二载,果如羊祜所言,吴国为西晋所平。羊祜韬略过人,素重信义,时人悦其德才,常常拿他与乐毅,孔明相比,素有“轻裘缓带羊叔子,羽扇纶巾诸葛公”之说。羊祜死后,赠侍中征南大将军,南城候。后人立碑于襄阳岘山,望其碑者无不流绨,故名曰“坠泪碑”。

C. 马超墓有什么文化典故

在勉县西郊有马超墓,与诸葛亮祠遥遥相对,从小看《三国演义》,就崇敬刘备集团的将领,何况是五虎将之一,必来参谒。
由于是季节的关系,我来时园内空无一人。马超墓园分为两个独立院落。前一个祠院主要以祭祀为主,只有主殿和两厢侧殿,房子也比较低矮,整个院子缺少通常墓园常有的楼、亭、台、阁。后院是墓地,两院中间有汉朝留下的惠渠,现在还在使用,渠上有风雨桥将两院连接起来。

墓园内也是比较简陋,历来在墓旁的风雨亭、碑刻、寝殿此地皆无,只有石碑一块,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到是坟冢上长出的一颗有一人抱不过来的古树,如同墓园的主人,高傲、孤独的俯视着来人。
还好,墓园管理处将园内的空地以移植了花木,使园内有了一丝的生气。但此时此刻,我一个外乡客,隔世的后来人,于年尾的初冬,衰草遍野的寒月,孤独客来拜访孤独人,自有一番凄楚袭心上,叶落人亡两不知的感觉。
马超是三国时代的英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当时年轻,潼关战曹操时,曹操当年57岁,而马超才36岁,如此年轻就加入诸侯之列,而且在曹魏将领中,也仅许褚可与之匹敌。在潼关大战时,曹操曾感叹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而在三国,曹操佩服的诸侯没有几个。
潼关战役后曹操退兵时,杨阜曾劝曹操说:“超有信(韩信)、布(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曹操东归不久,马超果然卷土重来,率领羌人、胡人袭击陇西,各郡县都起来响应,甘肃南部又据为己有。

但对马超的评价,争议颇多,有的文人墨客笔墨似刀,大加鞭鞑。其指责主要有几点:
一个是几易其主,马超一生的分别投靠过李催、曹操、韩遂、张鲁、刘备,认为不忠。
还有占据一方,“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如同贼寇,是为不义。
再就是战曹操并不像《三国演义》所讲的是为父报仇,与历史的事实恰恰相反,是马超父马腾还在曹营任职,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举兵造反,是马超逼死其父,“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脣齿,”这是不孝。
还有到了蜀国,没有什么战绩,推论这是马超自傲和刘备猜忌的结果。
历史的事实真是这样吗?让我们拨开迷雾,还原其真相吧。

三国时期的战乱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但逢新旧朝代的替换都会出现泥沙俱下、群雄并起的局面。那个年代无所谓道德,所流行的是实力。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并吞你。以实力为后盾的集团就是军阀。
军阀的一个特点是小集团利益至高无上,这就造成军阀之间聚散无常的局面。马超作为一方诸侯,他也脱离不了那个历史范畴。当时各诸侯都是军阀,所不同的是有远见的军阀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千方百计扩大势力范围以自保,没有远见的军阀以武勇见长,胳膊粗力气大,马超就属于这种头脑单纯类型的人物。
世人指责马超父亲在朝当政,马超举兵反叛,是为不孝,是对历史的误解。
曹操在赤壁失败以后,退回许昌积蓄力量,当时周瑜气势正盛,向孙权提出的战略是联合西北,共图中原。可惜的是周瑜逝世过早,也就只有建议没有行动。但此建议曹操肯定是警觉的,西北表面臣服朝廷,实际是针插不进,独立性极强,并且西北当时还没有做大,分为数块势力范围,相互攻伐,为了避免两面作战,也是利用诸侯分裂的绝好时机,曹操看准了解决西北的机遇。
此前为了表示归顺,马腾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朝廷做官,而留下马超占据原来的地盘。不但他,其他的军阀的家属也在朝廷有亲属。表面看好像是曹操对西北的爱抚,实际上是西北军阀的人质。
西北军阀正是有人质在朝,表明顺从的心迹,所以盘踞一方,无所忧虑。
西北军阀表面是臣服的,曹操要讨伐,没有借口,只能找事挑起激变。曹操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越过西北军阀,讨伐汉中的张鲁。
关中诸将见曹操舍关中而远征张鲁,怀疑他的目的不在张鲁,而是用伐虢取虞之计。有人上表劝阻曹操,提醒说军队这样过路西北军阀的领地,马超等人心怀疑虑,肯定要造反的,殊不知这正中曹操的下怀。
曹操大军一动,关中十路诸侯皆反,拥兵十万,屯据潼关,抗拒曹操。
还有一事也能佐证,在潼关曹操、韩遂、马超在阵前见面,曹操认识韩遂的护将阎行,而阎行的父亲和马超的父亲一样都在曹操阵营任职,曹操威胁的对着阎行说;“不要忘记做孝子呀。”话是对阎行说,但旁敲侧击主要是给在旁边的马超听的。
而马超也知道在曹操手里有短处,虽然和曹操战事已开,马超还屡次建议曹操割地议和,这说明马超是被动的开战,并不想打这场战争。
这样的被迫的战争,欲加之罪,你能说马超不孝吗?最后马超父亲、弟兄一家300余口在邺城被杀。要想避免,他马超只有交出军权,才能延缓马腾生命的结束,但绝不能保证以后的生命安全。
还有人说马超到刘备阵营没有受到信任,被刘备原荆州集团的老班底架空,窝囊而亡的。
翻开蜀国的战争年表,建安19年(公元214年)夏,马超逃离张鲁,投靠刘备。当时刘备正在攻打成都刘璋,久攻不下,见马超在刘备阵营,不到十天,慑于马超的威名,刘璋便打开北门投降了刘备。这是马超到刘备阵营立的第一功。
215年,刘备与孙权解决荆州纠纷,曹操攻张鲁,刘备赶紧回援,此年无战事。
218年前,刘备在积极着进行军事准备。只有曹操和孙权于217年进行了合肥攻防战,这就是著名的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战斗。
218年刘备进攻汉中,马超和张飞一道,作为侧翼配合汉中战役,兵出陇西。由于马超对陇西熟悉,此事刘备安排无可挑剔,战略上解除刘备攻汉中的后顾之忧。
219年,发生了关羽兵败荆州的事件。此后,刘备的注意力转向东方,而马超始终据守汉中,把住蜀国的北大门,直到222年马超病逝,马超在刘备集团效力只有8年时间。
从此历程看,不存在对马超重不重用的问题,汉中是四川的命门,能安排马超在此,足见对他的信任。
但这样马超死时才47岁,为什么英年早逝呢?
早年马超的诸侯地位并不比刘备低,按资历要远高于关、张等人,地位的转变肯定对心理是个冲击。而且曹操杀其父亲、兄弟,在陇西由于部下杨阜叛变,被杨阜将妻儿老小全部杀害。两次灭门,父亲、妻子、兄弟均惨遭杀害,其压力将拌其终生。有一事,马超当年未与曹操作对时,他妾的弟弟叫种的居留在三辅。马超兵败来投刘备,他弟弟已先在汉中。正旦,种向马超祝寿。马超搥胸吐血,说道:“一家百口,同日丧生。如今剩我二人,还祝贺什么!”正是这种家庭压力造成马超常年的心理压力,郁郁寡欢。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去世,亨年四十七岁。临终,马超上书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其言之悲,字字见血,其声之哀,撼人肺腑。
可惜的是马超去世过早,由于他在西凉的威名,对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将有莫大的作用。有马超在,不会出现“街亭”失误。所以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弟马岱挂孝,亮亲诣墓致祭,激励三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刘备称赞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照”,诸葛亮评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这是对马超由一个地方割据的军阀转变成为复兴汉室的重要将领的中肯评价。

马超墓祠 - 简介
马超墓祠
马超墓位于勉县城西两公里处的108国道旁,西与武侯祠毗邻,是三国重要文化遗迹之一,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超字孟超,东汉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马腾东汉末为征西将军,后人卫尉,马超即领腾部,称“征西将军”。公元211年,马超与韩遂、成宜、李堪等十部在关中起兵反对曹操,与操激战潼关,在黄河与渭水之间曾多次击败曹操,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在曹魏将领中,仅许褚可与之匹敌,故有“三国英雄数马超”之说。

后来,曹操采用贾诩之谋,离间韩、马,迫使马超退守陇西一带。扬阜说他:“甚得羌、胡心。”公元214年,败于扬阜,奔汉中依张鲁,转事刘备。刘备围成都数十日不得下,马超兵到“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马超等上表立刘备为汉中王,刘备封马超为“五虎上将”之一,位与关、张并列。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迁马超为骠骑将军(三品),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今勉县老城),公元222年病卒于任上,就地安葬,时年47岁,溢曰:“威侯”。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弟马岱挂孝,亮亲诣墓致祭,激励三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刘备称赞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照”,诸葛亮评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马超墓、祠占地20余亩,被汉惠渠隔为两院,墓北祠南,有风雨桥连结。墓区山水清幽,祠区庙貌焕然。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沉所书。

马超墓祠北依雷峰山,南临汉江河,隔江与定军山下武侯墓相对应,与武侯墓、祠共同构成一组三国文化遗存群体,丰富了汉中三国文化遗迹的内容。有山门、影壁、厢房、大殿、风雨桥、垂花门等多处建筑,风格皆为清代宫式构造,其大殿宏敞、瑰丽,神龛上马超塑像颇有“扶风勇略冠当年”之雄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冯玉祥将军在马超祠前竖碑一通,上书曰:“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

马超墓祠千百年来负有盛名。焚香祭祀者,吊古怀今者,参赞拜谒者,络绎不绝。为迎接西部开发高潮的到来,政府多方筹资,给马超墓祠以高度关注,现已对外开放。相信马超墓祠一定会在西部经济建设中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作用,体现它的科学和经济价值。
另一马超墓位于新都区五四村,是县文物保护点。明代四川按察使杨瞻为马超墓立碑,镌刻"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清代马维祺始建栋宇三楹于墓前为祠,并书碑一通。今祠毁,碑存。碑文不全了。[1]
马超墓祠 - 位置
马超墓祠 汉中知名景点
马超墓祠位于武侯祠对面偏东200米,是马超真墓。占地20余亩,被汉惠渠隔为两院,墓北祠南,有风雨桥连结。墓区山水清幽,祠区庙貌焕然。 [2]
马超墓北依雷峰山,南临汉江河,隔江与定军山下的武侯墓相对应,千百年来负有盛名。

位于四川成都市新都区(2002年1月1日,新都县撤县设区,属成都市管辖)城南三里处桂林乡马超村。曾为县文物保护点。 马超字孟起,陕西兴平县人,三国蜀汉名将,被封平西将军,卒后追谥威侯。 明代四川按察使杨赡、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县邵年齐等,为使马超墓不致湮没,乃于墓前立碑,道旁立华表。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陈铭在马超墓四周立界石,严禁在界内樵采、耕种、侵葬。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张奉书又重新丈量墓地,共三亩一分七百四毫。墓周栽植柏树,砌筑围墙,招佃看守,春秋祭扫,并在道旁重立“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标志碑,以壮观瞻。 清代保护马超墓最著者,当推四川提督马维祺。他曾在法越之战和川边平叛中屡立军功。宣统元年(1909),马维祺到川北巡视军务,见马超墓园倾圯、碑字漫灭,感触神伤,乃慷慨捐资,在墓前重修了献殿三间,亲自书写“英风常振”匾额,撰书《马公墓志》刻石以存,使马超墓再具规模。 马超墓坐北向南,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12米,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马超墓早年即被盗掘。

D. 三皇五帝、三坟五典、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的典故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6)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7)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6)黄帝(轩辕)、青帝(灵威仰)、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尚书序》则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苌弘化碧
苌弘化碧 ( cháng hóng huà bì ) 人物 苌弘(?-前492年)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又称苌叔。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来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神话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苌弘》15篇,今佚。《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吕氏春秋》、《左传》、《国语》、《搜神记》、《拾遗记》等均载其事迹。说法不一,大同小异。 故事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

E. 重立墓碑可用什么成语形容呢

树碑立传

成语解释
树:树立;传:传记。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版加以颂扬。现比喻通过某种途权径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含贬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成语典故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热点内容
我们的音乐故事 发布:2024-11-24 20:31:37 浏览:89
一风的成语 发布:2024-11-24 20:28:10 浏览:73
相助的成语 发布:2024-11-24 20:05:47 浏览:230
说什么成语 发布:2024-11-24 19:57:34 浏览:804
一怀成语 发布:2024-11-24 19:42:18 浏览:69
加入成语 发布:2024-11-24 19:41:34 浏览:652
了开头成语 发布:2024-11-24 19:05:32 浏览:829
狼的故事100字 发布:2024-11-24 18:17:53 浏览:654
暖字的成语 发布:2024-11-24 18:12:55 浏览:50
红旗故事观后感 发布:2024-11-24 18:12:01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