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寓言聊两则

寓言聊两则

发布时间: 2023-01-05 18:21:58

1. 寓言故事(两则以上)

讳疾忌医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棘刺尖儿上雕猴子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

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有个人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虱,shī),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过去了,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那支利箭竟直穿虱子的中心,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你学成功啦!”

[提示]

从纪昌学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好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费力气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我们阅读寓言故事,主要是从寓言说明的道理中接受启发和教育。对故事中描述的具体做法,不要随便模仿,比如象纪昌那样去锻炼眼力,弄得不好,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狡猾的蝙蝠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提示]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截竿进城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 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提示]

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有些“老资格”总是喜欢按老经验、老规矩办事,他们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考虑极简单的、甚至是一般常识范围内的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馊主意。

2. 25.寓言两则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郑人置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矛与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揽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夸张地说:“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小伙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郑人置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矛与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揽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夸张地说:“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小伙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郑人置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矛与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揽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夸张地说:“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小伙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矛与盾》的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3. 寓言俩则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4.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全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热点内容
内什么成语 发布:2024-11-02 18:19:08 浏览:362
战争的小故事 发布:2024-11-02 18:12:30 浏览:714
车结尾成语 发布:2024-11-02 17:46:12 浏览:436
什么而空成语 发布:2024-11-02 17:42:23 浏览:30
古代治水的故事 发布:2024-11-02 17:20:02 浏览:246
不堪一成语 发布:2024-11-02 17:17:18 浏览:891
以名开头的成语 发布:2024-11-02 17:15:52 浏览:173
流泪猜成语 发布:2024-11-02 17:09:59 浏览:756
成语什么耳雷 发布:2024-11-02 17:01:16 浏览:351
粤语歌故事 发布:2024-11-02 16:56:10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