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典故
❶ 古代关于仁爱的典故有哪些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为几个层次。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爱君忠君。如何做到“仁爱”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而身为统治者,也要“爱民”,即要实行仁政、德政,因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❷ 仁爱小故事
1、《生活是重要的》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甘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颠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要向上帝请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转过身对们说:“不是要向上帝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帮助,教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2、《手术费》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于有些绝望。这时,十分饿,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曾给恩惠的女子,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又鼓足了信心,完成了学业。那位妇女想这次费用一定很贵,当她鼓起勇气看时惊喜地发现:手术费单上有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3、《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紧张地问:“阿姨,请问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们,免得被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就知道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怕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带两根来送。”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感恩生活》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劝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来信安慰,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的东西,而没有伤害的生命;
第二,贼只偷去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而不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2)仁爱的典故扩展阅读:
编故事的方法:
首先,找到一个命题,找各种题材,有一个好的创艺之后要开展故事的开头,开头确定叙事线索。
第二个就是开头和要开展故事的进展和高层,进展可以分开两种:一种是明线,一种是暗线。
第三就是确定故事的人物和主角。大胆设想故事情节,有悬念,有高峰,有创作,给观众留下自己思考。
最后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是围绕主角逐渐反应的是结局,收尾呼应,承上启下。
❸ 有没有关于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3、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
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5、淳于恭
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树。当时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宽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并让偷果实的人把果子带走;
当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庄稼,担心小偷遇见他会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再站起来。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来,偷盗的事情也就很少见了。
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也抛弃了在战乱中,生命难保,不愿意耕种的情绪。因为当时村民认为战乱不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弃了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纵我不得,它人何伤!”意思是:就是到时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刻碑,以表彰他的作为。
6、董奉
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