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寓意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
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爬在了地上。
寓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关于价值的习惯性判定里面。你习惯了先拿多一点儿,再拿少一点儿。结果有人给你讲,先少一点儿,后多一点儿,行不行?虽然总量一样,却受不了。
朝三暮四,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心智模式。你我皆灵长,我们总是很习惯按照某一种内心设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断,当别人给出的建议与之不符的时候,抱怨就产生了。
(1)橡子寓意扩展阅读: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翻译】:狙公(喂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怎么样?”众狙(一群猴子)皆怒,说:“凭什么?凭什么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不高兴。”
于是,狙公就改了,说:“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结果,庄子用的词很有意思——“众狙皆悦”。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而喜怒为用,也就是因为这样的
【示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 鲁迅《坟·灯下漫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⑵ 橡树下的猪寓意
《橡树下的猪》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一切剥削社会严峻的阶级关系,生动描绘出一幅显示阶级剥削本质的充满生命的图画。
《橡树下的猪》里的“猪”象征着剥削者,“橡树”代表着被剥削者。剥削者一方面需要被剥削者养活,一方面又无休止地戕害被剥削者。
《橡树下的猪》反映出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割断事物的联系,孤立地看问题。因而便看不清一个整体事物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用这种眼光看事物,当然不会正确地反映客观,而一定会遭到到客观规律的无情嘲笑。
(2)橡子寓意扩展阅读
克雷洛夫寓言《橡树下的猪》原文:
一只猪整天在老橡树下狼吞虎咽地吃着橡实,吃饱了就躺在树荫里呼呼大睡。睁开沉重的眼睛醒来时,又站起身来,用猪鼻子挖掘起橡树根来了。
“喂,你不明白吗?这样拱是要损伤橡树的,”躲在树枝上的一只老鸦责备地叫唤道,“如果你把树根都拱的暴露出来了,树就要枯死的。”
猪答道:“让它枯死好了。这对我可没有什么影响。我看不到它对我有什么用处,只要有将我养胖的橡子可以吃,即使永远没有橡树我也不会觉得可惜。”
这时橡树忍无可忍,突然对它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抬起你的猪嘴往上瞧瞧,你就会看到,你吃的橡子是从我身上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