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低的谚语
『壹』 娘矬矬一个,爹秃秃一窝,这是真的吗
中国一些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民谚:“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用科学的语言翻译一下,这句话想表达的是,母亲的身高在遗传中对子女身高影响更大。大家都知道,很多民谚是至理名言,而剩下的一些就是放屁,那么这句话看似顺口的话,是放屁吗?
1.目前已有的科学证据
首先,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支持,父母的身高遗传会影响子女的身高,唯一有争议的地方是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力占比分别是多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低孩子更容易低,父母高孩子更容易高。(瞪大眼睛,我用的副词是更容易,不是一定!)
其次,父亲和母亲,二者谁对孩子身高影响更大呢?已有的证据是,类似色盲和部分精神疾病,存在一方对孩子影响力更大的证据,而身高方面的研究发现是这样的:最近十多年来国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多数 研究结果支持身高遗传存在同性一致性,即父亲对儿子身高影响多一些,母亲对女儿影响多一些,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张婵、李嫱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结果。但是,没有一个研究能支持母亲身高对子女影响负主要责任。(除非谚语种的“一窝”全是女性)
2.为什么坑爹民谚能流传
这样一句屁话,怎么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谚呢?
作为一个直男,我不爱什么和性别沾边的都涉及到男权问题,但是单纯从动机角度分析,这句话恐怕对于男性有利。很有可能,它的产生源自男性在婚配择偶中占据着主导权。
“‘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所以我矮一点,你把女儿嫁给我也不用太担心”
“‘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你女儿这么矮,我娶她可是有风险的哟。 ”
想破除这种认知错误,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多观察一下那些孩子不怎么低的父母什么样,你就能发现很多高个子的父母也是父亲高母亲低。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虽然人脑很智慧,但人脑太爱偷懒,不会像电脑一样能冷静、准确地进行统计,只要“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 这种放屁一样的规律先进入大脑,一个人再去观察的时候就会不自主地多留意支持这种观念的家庭,而对否定这一观点的证据就会选择性忽视。大家只要网络“巴纳姆效应”,就能知道还有哪些屁话是这样欺骗人心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这句话“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 欺骗,比如这句话的受害者(小个子),或者具备科学质疑精神的人。
『贰』 俗话有说:“二十三,窜一窜”是什么意思啊
俗话“二十三,窜一窜”的意思是说到了二十三岁还可以再长高一点。
人一生中,有两个“长个”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刚出生时人大概在50厘米左右,一岁时长到75厘米,以后每年长5厘米左右,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岁前长成的。
第二个是青春期发育前,这个阶段一年可长8—10厘米。接下来,就是青春发育时的猛烈一跳,这一跳因人而异,大部分男孩能长30厘米左右,女孩长25厘米左右。
过去由于营养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长停滞,到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所以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二十三窜一窜”的现象。
(2)身高低的谚语扩展阅读
决定身高的因素:
一、遗传。据研究,人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在生活中也有父母都不高,儿女却“出类拔萃”的情况。
二、营养。身高是由营养“堆砌”起来的,而蛋白质是人体主要的“建筑材料”。即使拥有再好的遗传基因,如果营养不良,个子也不会长高。
三、正常发育。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骨骼发育早,但闭合也会提前,最终身高会低于正常发育的孩子。缺觉:睡眠不足,对身高有重要影响。姿势:有些孩子不太注意站、坐、行、读、写的正确姿势,习惯性地低头、端肩、含胸、驼背,致使脊柱变形,会影响长高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