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惠州经典故事

惠州经典故事

发布时间: 2022-12-13 22:04:29

㈠ 关于惠州西湖的传说

1、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头裹蓝巾、怀揣青铜宝镜的仙女 下凡来到人间,她从东江上游沿江漂流而下,到惠州时,被眼前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于是住了下来,与当 地人民一起耕作,使惠州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

此事惊动了仙界,由于海龙王的妄奏,玉皇大帝便派 了天兵天将把仙女抓回天庭。仙女依依不舍离开惠州。

途中,她为使惠州农耕有水,且留美景于人间,便 把自己心爱的青铜宝镜投于东江之畔。宝镜碎成五块,变成了五个湖。而其乘骑的那只仙鹤则化成西湖之 滨的“飞鹅岭” ,形成西湖今天这湖山相映的人间美景。

2、离惠州西湖平湖门不远,走过一条铺满碎石的小桥,穿过一道圆形拱门,便来到红棉水榭。如今,红棉水榭已无亭台楼阁,但数株红棉树依然挺立。

每当日暖春明,红棉树万花竞开,如晴空火盖;风吹花落,争染绿波,如流红逐水,实为惠州西湖别开一景,遂有“红棉春醉”之说。前人赞颂:“云水空蒙草树妍,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木棉。”

棉水榭所在位置便是平湖上的红棉岛。北宋年间,惠州太守陈偁在这个圆形的小岛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名曰“湖光亭”,因形状似船又称“船亭”。清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与惠州知府张联桂联合在这座圆形的小岛上建起了新亭,名曰“水榭”。

据张友仁编撰的《惠州西湖志》记载:明清时红棉水榭有两株高大的木棉树,苍古奇丽,每逢盛夏,红棉“万花怒放,红艳逼空”,蔚为壮观。

古来文人雅士游惠州西湖,都会从明月湾划船到此坐亭中赏月,留下“数株霜树缀木棉,水榭装成似画船。豪饮将军宴清客,此间风月不论钱”的品评。

(1)惠州经典故事扩展阅读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

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

㈡ 苏东坡在惠州的故事,谁有告诉我!!!拜托各位!!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同年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

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游丰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游兴是极酣的。他月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

苏东坡左惠州,也有一段伤心事,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在这里病死。朝云是浙江钱塘人,字子霞,为人聪敏,有见地,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里的歌姬,不识字,后已粗通文墨,学书。苏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她死后,苏东坡与楼霞寺僧葬她于寺旁的松林间。

传说朝云死后,苏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苏东坡梦醒后,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成了苏堤的来历。

苏东坡在西湖三年,广泛地接触了各个阶层的群众。由于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许多建筑物留有纪念他的名字,如苏公桥(西新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甚至东坡肉,东坡扣肉、东坡酒家等。

(2)惠州经典故事扩展阅读

在惠州居住期间,苏轼写就了无数传世佳篇,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家居俗务,也记写了惠州的山水风物和人文世情。

所作诗文非常接地气,题材非常世俗化、生活化,如《食荔枝》、《江月五首》、《记游松风亭》等。而在侍妾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苏轼不胜哀伤除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

《食荔枝》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与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诗词赏析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西江月·梅花》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㈢ 苏东坡在惠州向王参军借半亩地种菜的故事

还不喜欢他,又是卖老婆,又是卖事气的,不是个玩意儿

热点内容
高斯的故事50字 发布:2024-11-05 22:47:08 浏览:121
简谱小城故事 发布:2024-11-05 22:36:39 浏览:631
成语鸦 发布:2024-11-05 22:34:48 浏览:419
给女孩讲的故事 发布:2024-11-05 22:08:33 浏览:475
梦见成语 发布:2024-11-05 21:20:54 浏览:94
英语故事图 发布:2024-11-05 20:41:33 浏览:663
谦恭故事 发布:2024-11-05 20:38:35 浏览:85
一什么水成语 发布:2024-11-05 20:21:29 浏览:329
牛水成语 发布:2024-11-05 20:06:38 浏览:548
来日成语 发布:2024-11-05 18:51:00 浏览: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