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的典故
㈠ 历史上关于道德比学习更重要的个典故
“孔融让梨”教人友爱谦让,“囊萤映雪”教人勤奋上进,“张良拜师”教人尊老敬老,“一诺千金”教人重视诚信…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用了什么颜料,纸上就有怎样的色彩。中秋节,重温18个道德典故
不以成绩论英雄,但是很多家长在看待孩子的成长上都会走上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误区。父母的心情常常跟孩子的成绩是一致的:成绩好时心情就艳阳高照,成绩差时心情就乌云密布,成绩如过山车一般忽高忽低时,心情也如过山车一般忽喜忽悲。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在读书生涯中可以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学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笔者一些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或同学,偶尔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关于教育的理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培养孩子不能只关心成绩,而是要综合考评孩子各方面。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孩子不能只将目光全部聚焦在学习成绩上,思想素质才是确定孩子成长之路能走多远。
笔者的孩子刚刚踏入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年,因为孩子的成绩问题,情绪也曾出现过波动,甚至亲子关系也受到挑战,整个人几乎陷入抑郁当中,后来经过调整才重新“走出来”。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年轻父母,关注孩子成长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义务,但是不能过分关注成绩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遇到孩子成绩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不应责骂孩子、否定孩子,而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从容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
㈡ 古代表现了良好的素质、教养、涵养的典故事例有哪些答两到三件,例如孔融让梨一类的事件
千里送鹅毛 程门立雪 刘庄尊师 将相和 化干戈为玉帛
㈢ 有关古人高尚品质的故事(两条)
1.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素质的典故扩展阅读:
孔融生平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