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人典故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
1.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2.《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4.毛泽东《七绝》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5.王绩《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7.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8.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9.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0.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双鲤: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受字数限制,待补充,供参考。
❷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1)投笔:弃文从武
(2)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3)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4)楼兰:边境之敌
(5)折腰:屈身事人
(6)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7)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9)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10)尺素:书信
(11)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12)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13)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14)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❸ 关于14有什么典故吗
2月14是情人节
版本一:
在古罗马时期,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 2月14日是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余下其它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时期,年轻男人和少女,被严格分开生活。然而,在卢帕撒拉节时,男生可以选择一个心爱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过节的时候,他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这男生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最终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版本二:
当时在罗马郊外邻近的森林中,有许多野狼在游荡,威胁当地人们及家禽的安全。不过,罗马人相信牧神可以驱赶这些野狼,而牧神的节庆就是在2月15日。
后来这个原本纪念牧神的节庆,变成男、女性向心上人示爱的日子。 在牧神节的前夕,也就是2月14日当晚,罗马女孩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张小纸上,再由男孩抽选,这一年她就是他的爱人。
那为何西洋情人节会被称为“Valentine’s Day”?这里又涉及另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故事。
在公元270年,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当时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征召了大批壮丁前往战场打仗,但他们都不愿与情人分离。这令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年轻的姑娘们也由于失去爱侣,抑郁神伤。
然而却有一名基督徒范伦坦斯,反抗统治者的禁令,他不但拒绝信奉罗马神祗,还秘密地替未婚男女举行婚礼,因此被逮捕入狱,并在2月14日处于斩首。
多年以后,许多为信仰殉道的基督徒,成为人们景仰的圣徒。而2月14日就不再庆祝牧神节,以纪念殉道者圣范伦坦斯(St. Valentine)。 在西方国家,2月14日这一天,人们会寄卡片或送礼物给所爱的人,但不限于情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师都可以。
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辰
·1917年3月14日中国与德国绝交,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2年3月14日柯达相机发明者伊斯曼自杀身亡
·1938年3月14日德国吞并奥地利
·1947年3月14日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签订,租期99年
·1962年3月14日联合国裁军委员会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1964年3月14日涉嫌肯尼迪凶杀案的杰克-鲁比被判处死刑
·1979年3月14日北京和东京结为友好城市
·1982年3月14日深圳建设大规模展开
·1983年3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首次同意削减石油价格
·1993年3月14日参与武昌起义的最后一位老人喻育之逝世,享年104岁
·1994年3月14日《辛德勒的名单》获七项奥斯卡奖
·1995年3月14日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1996年3月14日中国科学家在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
·1998年3月14日索尼亚-甘地被推举为印度国大党主席
还有36计中14计的典故
借尸还魂
发音: jiè shī huán hún
解释: 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出处: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示例: 可是地主就在那边,工作团刚刚走,斗争刚刚过后,人家就来报仇,也能够~哩!(孙犁《诉苦翻心》)
迷信者谓人死后灵魂附着于他人的尸体而复活。元岳伯川《铁 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西游记》第十一回:“魏徵奏道:‘御妹偶尔寿促,少苏醒便说此话,此是刘全妻借尸还魂之事。’”清袁枚《新齐谐·借尸延嗣》:“阎君指长鬼告予曰:‘此尔翁也。着他领尔借尸还魂,生子延祀。’”后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势力、思想等假托别的名义重
❹ 二十四孝典故
古时二十四孝故事(全)
1. 孝感动天。远古帝王舜年轻时, 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对父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于是就有大象和小鸟帮他耕种, 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 戏彩娱亲。春秋楚国的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 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 拿着拨浪鼓戏耍, 就像小孩一样。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伤心, 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父母很高兴。
3. 鹿乳奉亲。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时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不料猎人把他当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杀他。他连忙解释, 猎人才知是人,对他大加赞扬。
4. 为亲负米。春秋鲁国人仲由, 年轻时家贫, 自己常吃野菜, 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经常感叹: “现在我还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却再不能了。”
5. 啮指心痛。春秋鲁国人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山里去打柴。一天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 母亲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 明白是母亲在召唤, 便赶快回家招待客人。
6. 芦衣顺母。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冬天继母的亲生子的棉衣里是棉花, 而他的棉衣里是芦花。后来父亲发觉后要休掉妻子, 闵损反而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十分疼爱。
7. 亲尝汤药。 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母亲病重, 汉文帝日夜守护, 天天为母亲煎药, 每次煎好后, 他都要先尝一尝, 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 拾葚供亲。汉代的蔡顺生活岔困,每日拾桑葚奉养母亲。一天遇到军士,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 他说黑桑葚让母亲吃,而红桑葚自己吃。军士们就送给他米和牛, 让他孝敬母亲。
9. 为母埋儿。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子生了一个男孩, 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 准备将儿子埋掉。 挖坑时, 突然挖到一坛上天所赐的黄金, 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又可抚养儿子了.
10. 卖身葬父。汉朝董永家贫, 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 后来他准备卖身去地主家干苦力,半路上遇到一位美女,于是董永就将她带到地主家帮忙。该女子勤劳能干,一个月就织了300尺布,还清丁债务.原来她是天上的七仙女被董永感动, 特地下凡来帮助他的。
11. 刻木事亲。东汉丁兰的父母逝世后, 他用木头刻了双亲像, 每次吃饭都更先供养木像,然后自己才吃, 仿佛父母在世一样.一次邻居用杖打坏了木像,丁兰大怒, 将他痛打一顿。 后来官人来抓丁兰时, 木像竟潸然泪下。
12. 涌泉跃鲤。东汉姜诗之妻每日取婆婆爱喝的长江水,还常做婆婆爱吃的鱼。一次她回来晚了, 姜诗怀疑她不孝顺而将她逐出家门。后误会澄清, 姜诗将妻子请了回来, 此时院中突然冒出了与长江水味道一样的泉水, 以后每天还跳出两条鲤鱼。
13. 怀橘遗亲。三国时陆绩6岁随父谒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款待。陆绩悄悄在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走时掉了出来。袁术嘲笑他, 陆绩则说: “这是要送给母亲的." 袁术对此十分赞赏。
14. 扇枕温衾。东汉黄香9 岁丧母, 对父亲特别孝顺。夏天就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则为父亲暖热被褥, 得到世人的好评。
15. 行佣供母。东汉的江革背着母亲四处逃难, 有时贼人要杀死他, 江革以老母无人照顾哀求, 贼人遂不忍下手。后来他做雇工供养母亲, 而自己整日衣着破烂。皇帝听说后, 就任他为孝廉。
16. 闻雷泣墓。战国时魏国王哀的母亲生前惧怕雷声,他常在打雷时陪伴母亲。母亲去世后王哀特意把她安葬在幽静的山林中, 打雷时还跑到坟前跪拜, 低声说道:“母亲请不要怕, 儿来陪您了。"
17. 哭竹生笋。三国时盂宗的母亲得了重病, 想吃竹笋煮羹。可是当时正是严冬, 大雪纷飞, 孟宗十分着急, 就跑到竹林里痛哭。过了一会,他发现四周冰雪部化,草木变青,竟然长出了许多竹笋, 原来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18. 卧冰求鲤。晋朝王祥的继母对他很坏,但是继母病时想吃鲤鱼, 又恰逢冬天,他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这时冰忽然融化,跃出了两条鲤鱼。
19. 扼虎救父。晋朝的杨香14岁那年随父亲下地干活, 路上突然跳出了一只老虎, 父亲被虎拽走了. 杨香手无寸铁,但一心想着救父, 就冲上去和老虎厮打,死抓住丁老虎的脖子。老虎受了惊吓逃跑,父子俩都逃过了一劫。
20. 恣蚊饱血。晋朝时,吴猛家贫,买不起蚊帐。夏日蚊叮虫咬,父亲不能安睡,于是夜里吴猛就赤身坐在父亲床前,虽然蚊子将他咬得全身是包也不驱赶,生怕蚊子去咬父亲。
21. 尝粪心忧。南齐黔娄任县令时忽然心惊流汗,怕家中有事,就急忙赶回去一看,原来他父亲病了。医生说尝病人的粪便即可知是吉是凶,甜则凶,苦则吉、黔娄就尝了尝父亲的粪便,发现是甜的,十分担忧。过了几天,父亲果然去世了。
22. 乳姑不怠。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高无齿,他祖母就每天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这样过了好几年,曾祖母的身体非常健康。后来崔山南对祖母也非常孝顺。
23. 亲涤溺器。宋朝黄庭坚对母亲非常孝顺,每天都为母亲洗涤溺器,他身为高官,仆人很多,但他从不让他人代劳,而是坚持亲力而为。
24. 弃官寻母。宋代的朱寿昌自幼母子分离,他当官后知道了母亲的下落、就弃官不做,去寻找母亲,后来终于母子团圆。
❺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1、凿壁偷光(匡衡):
汉时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他是一个穷蛋,白天干活卖力气,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炭火更置不起蜡烛,一到鸡归窝,天渐黑时,就无法看书了。但他又睡不着。
邻居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奇想: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光照到了书上,他便认真地读书。
后来,乡里有个大户人家,家中富有,并有很多藏书,但不识字。匡衡就到富家做雇工。辛勤劳作,据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缘由,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一代文学家。
2、悬梁刺股(苏秦悬梁,孙敬刺骨):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3、萤囊映雪(车胤):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5)14个人典故扩展阅读:
勤奋好学,意思是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林西厓方伯》:“似此勤奋出力之员,岂可拘其家世,不加奖励。”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