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典故
『壹』 渔樵对话引出千古绝唱《渔樵问答》典故是怎样由来的
蔚蓝的天空之下,有一片宁静的湖泊。湖中有一叶扁舟在随波逐流。扁舟之上,是一位正在小憩的渔夫。微风吹拂,带来了清凉的水气。渔夫懒洋洋地睁开眼,打了个哈欠。
在渔夫的不远处的岸边,有一位樵夫。他腰间别着斧子,粗糙的手掌上有几道划痕,身着宽松的素衣,脚穿草鞋,憨厚而威武。
渔夫和樵夫两个人都怡然自得,尽情享受着山水之间的美妙景色,丝毫不为世俗名利所烦恼,开始谈天说地:
渔问樵曰:“子何求?”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他们之间的问答,后来被人记录下来,成了名曲《渔樵问答》的歌词。《渔樵问答》的曲谱昀早见于古代琴谱《杏庄太音续谱》: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贰』 这段对话中列举了哪几个求贤若渴、敬重人才的历史典故
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刘备对诸葛亮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谒姜子牙
3个
『叁』 谁知道渔夫和屈原对话这一类有关名人的典故的拜托了!
你好!
《庄子·秋水》一文中,
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
也是一个很好的典故。
祝学习进步!
『肆』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一个最著名的对话是
是《佛与牛粪》的故事:
有一次,东坡到金山寺与佛印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禅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像一尊佛。”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揶揄地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
东坡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颇不以为然的说:“哥哥,其实今天输的是你。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
(4)对话典故扩展阅读:
赏析:
外境本无好坏美丑,好坏美丑全起于我们的自心。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印象和评价。有一个神父走进一间酒吧,一个人看到了就批评道:“看看,现在的神父也如此堕落了。”而另一个人却赞叹道:“哎呀,神父多么慈爱,竟然肯来酒吧这种地方度人。”
因此,佛教就认为:无境唯心。就是说,一切外境感受并没有真实体,只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外境是主观意识的影现。
所以善良的心,看别人也总是充满善良的;美丽的心,则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样,仇恨的心看人,大都是那么可恨,抱怨的心也永远可以找到值得抱怨的理由。
因此,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自己的镜子,用来照出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认为你的伴侣有许多缺点,那是因为你有许多缺点;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叛逆不可救药,是因为你自己还没有学会作合格的父母。
如果你认为你的朋友们都忘恩负意,你一定也是个忘恩负意的人;如果你认为总有人在与你争斗作对,其实是你自己的心不肯远离争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参考资料:网络-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