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人典故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曾经往读书人的帽子里尿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按着宝剑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贰』 高阳酒徒的典故出处
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版“高阳贱民郦食其权,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他自称高阳酒徒,迫使刘邦接见了他。后遂用“高阳酒徒”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如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你醒也被高阳哎酒徒,提着这两蓝儿白菜,你可觅了他这几贯的青蚨。“
洪升《长生殿》第十出:“听街市凭喳呼,偏冷落高阳酒徒。”
严复《送陈彤与卣归闽》诗:“嵚奇历落不称意,高阳酒徒兀然醉。”
『叁』 郦食其见刘邦是怎样的典故
真正的名士并不急于投靠谁,但是一旦寻找到自己的明主,就要抓住机会。
择枝而栖
郦食其是陈留郡高阳县人,自幼好读书,但家贫落魄,只得以贱吏为职业,但他并未丧失自己的志向。秦末豪杰并起,郦食其从旁观察,发现尽是些胸襟狭隘,目光短浅之辈,不足以成大事。因此,他藏而不露,伺机而动。
后来,他听说沛公刘邦要从陈留经过,刘邦尚未抵达高阳之前,就派人寻访当地的贤士能人。郦食其知道刘邦非常人,这应该是自己实现理想,大展宏图的好机会。于是,郦食其就头戴儒冠前去拜见。刘邦平素游手好闲,未发达时是顽劣之徒,生平最厌恶只会摇头晃脑,背诵六经,不识时务,缺乏办事能力的儒生。结果,他一见郦食其头戴儒冠来访,就很厌烦,拒绝接见。后来,旁人介绍说,郦食其是个高阳洒徒,刘邦方才决定勉强一见。
舌头与刀
郦食其见到刘邦时,只见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侍女替自己洗脚。郦食其进来后,只行了礼而不跪拜,劈头就问刘邦:“足下欲助秦攻诸侯平,且欲率诸侯而破秦平?”刘邦大怒:“天下共同苦秦久矣,何谓助攻诸侯乎?”郦食其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刘邦停止洗脚,整理好衣服,向郦食其道歉。
郦食其给刘邦献上的第一个策略是夺取战略要塞陈留城。当时适逢刘邦起义不久,他所率领的一群乌合之众不过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抗秦朝,无异于以卵击石、与虎谋皮。在郦食其看来,陈留城是天下枢纽,道路四通八达,城内又存有数千方石粮食,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刘邦能够拿下陈留城,在这里招兵买马,那么粮食充足,城墙坚固,进可攻,退可守,就能横行于天下了。在分析了这样的形势后,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利用自己和陈留县令的私人友好关系,前去劝降。陈留县令当然没那么容易就投降,郦食其一见劝降未果,竟在当夜暗杀了陈留县令,归来禀报刘邦。
次日,刘邦率军攻城,守城的陈留将士见自己的县令都死了,就没了战斗的信念,全都投降了刘邦。于是,刘邦兵不血刃就进入了陈留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的兵马就发展到了10万人,这和郦食其的建议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