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铜雀台
『壹』 铜雀台是干什么的
铜雀台是一个建筑,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有屋百余间,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
三国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1)典故铜雀台扩展阅读:
如今的铜雀台,在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风台也只有不足20米高,象两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问候着过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则是一批依托铜雀台名气新建的旅游设施焕发着勃勃生机,真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如果不是仅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而是兼顾到建筑和文化的双重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些历史上著名的“台”,应该专辟一章。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七云:两边起土为台,可以外望者为阳榭,今曰“月台”、“晒台”。晋麈曰:“登临恣望,纵目披襟,台不可少。依山倚,竹顶木末,方快千里之目。”
湖上熙春台,为江南台制第一杰作。“熙春台”在瘦西湖之内,是清代扬州为迎銮而建的豪华建筑,高出地表,面朝湖水,当时号称“江南第一”。除了熙春台外,历史上还有一些更为著名的台,像“凤凰台”、“铜雀台”,以及各种“钓鱼台”等。
『贰』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是什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今译〕假使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曹操的铜雀台专将把二乔属深锁在内。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举征吴,周瑜以火攻焚烧曹操战舰于赤壁,适遇东南风起,遂大破曹军。铜雀,台名,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上蓄姬妆。二乔,指孙策妇大乔,周瑜妇小乔。诗中最后两句,世称绝妙。它的意思是说赤壁之胜全属侥幸;此时若无东风,火攻失利,则吴国遂亡而二乔被掳入魏了。诗人虽以议论为诗,但通过二乔锁于铜雀台这样形象的语言,“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因此贺贻孙《诗筏》说:“此正风人巧于立处”。
〔原作〕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叁』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是什么
典故是:这是诗抄人凭吊赤壁袭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出处】《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典故铜雀台扩展阅读
1、《赤壁》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2、《赤壁》鉴赏
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
《赤壁》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肆』 铜雀台的典故谁知道
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的临漳县,是古代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都城,这里有一座著名的铜雀台,楼台建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铜雀台是曹操于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精心建造的,传说是曹操为江东美人大乔、小乔而建。
公元810年的一天,唐朝诗人杜牧携友人在黄州赤壁游玩。饮酒赏月间有人提议,无诗不成宴,请杜牧以赤壁为题作诗一首,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杜牧酒酣耳热,心血来潮,用推测和讽刺的手法作《赤壁》绝句一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说,如果将当年沉沙的战戟重新磨洗,也许会是另外的情景;如果没有东南风帮助周瑜火烧曹军战船,胜利者就是曹操了;那么,周瑜的爱妻小乔和孙策的寡妻大乔恐怕就要被送到铜雀台上了。按照杜牧的说法,铜雀台是曹操为锁二乔而建,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曹操为什么要建造铜雀台呢?
赤壁战败后,曹操途经河北碣石山时,俯瞰大海,写下了中国诗词中著名的诗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年事已高的曹操感到人生苦短,要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和雄心,就需要有一个显赫的建筑来作为自己事业的象征,表达壮志未酬的决心。
建安十五年,曹操正在与将士们商讨战事,忽听有人报告,邺城附近金光闪闪,派人前去挖掘,居然挖出一只铜雀来。曹操大喜,传令建造铜雀台。这年冬季,铜雀台按照曹操的心愿筑成。
铜雀台前临河洛,北临漳水,虎视中原,颇显霸王气派;其楼台建筑飞阁重檐,楼宇连阙,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铜雀台上有房舍数百,储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台下有景色秀美的铜雀园,的确是曹操金屋藏娇,晚年享受的好地方,但是与大乔小乔无关。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又下令在铜雀台南建一金虎台,后改名为金凤台,第二年,又在铜雀台北建一冰井台,合称为三台。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凤、北与冰井相隔各60步,三台用阁道式浮桥相连接,使得铜雀台更加壮观。
铜雀台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继续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三台建好之后,好大喜功的曹操更加得意,传令大宴三天以示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