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浙江湖典故

浙江湖典故

发布时间: 2022-11-29 21:55:34

1. 关于杭州的山水历史人文典故和文化轶事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其祖世代务农。家贫,力学,自幼喜读《左传》和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历官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四十五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临安,以“莫须有”罪名为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

岳飞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时代,所作诗文,充满抗金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激烈昂扬之感情,历来为人所珍视。这些作品,大都散见其孙岳珂所撰《金陀粹编》中。其词仅存三首,却广为传诵。其传详见《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岳忠武王集》。

传世名篇

五岳祠盟记

【题解】

见《金陀粹编》卷十九。本文是作者行军途中,题在五岳祠(神祠名)壁间的誓词(即盟记)。文辞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意志。

【原文】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剿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满江红

【题解】

见《全宋词》。或题为“写怀”。岳飞为宋朝抗金名将,一生转战沙场,屡建功勋,使金人闻风丧胆。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岁暮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此词为岳飞在戎马征战中所作,表现其一身忠义满腔热血之爱国激情。此词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意志,忠愤之气,动人心魄,满怀愤慨的爱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千载后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题解】

见《全宋词》。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向金屈辱求和,达成协议,岳飞及其他主战派大臣多人,纷纷上书反对和议,此词作于是年之秋。上片写梦回故国,醒来已是三更,绕阶徘徊,无比惆怅。下片慨叹岁月如流,白首无成,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家乡长久沦陷,归期无望,表现对国家前途的隐忧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闷。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于谦 (转自China10k.com )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谦诗:

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张苍水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南明弘光元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官至兵部尚书,据守浙江沿海。后与郑成功合兵进攻南京。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清康熙三年(1664)兵败,不久被判徒出卖,被害于杭州弼教坊。祠堂正厅塑有张苍水像,高三米。四周墙上的八幅壁画,描绘了张苍水悲壮一生。

张苍水祠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粉墙青瓦,为清代的江南民居风格。祠后为张苍水墓。

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之所以被葬在西湖湖畔还有一段动人的真实故事,其墓碑上的“王先生墓”也是有渊源的。

西湖南屏山荔子峰麓,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墓肃穆庄严,近年新修复的张苍水先生祠典朴凝重。张苍水,名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际,他曾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英勇抗击清兵,终因势孤兵败,又遭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这位铮铮铁汉宁死不降,康熙三年(一六六*四)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义。此前三天,他的夫人和儿子已为清廷杀害,家破人亡,眼看英雄身后竟要抛尸旷野。这时,有西湖白莲洲留锡庵僧人超直,又称为石和尚,与苍水是鄞县同乡,钦佩张苍水的高风亮节,冒着杀身之险挺身而出,治棺木收殓了英雄遗骨,暂厝宝石山僧舍。随即,又在鄞县纪五昌、万斯大等同乡和杭州义友张仲嘉等人资助下,在南屏山北麓觅地为张苍水建坟安葬,请曾与张苍水一起在浙东搞清的战友、坚不仕清的大学者黄宗羲撰写了《张公墓志铭》。

张苍水遗骨的安葬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建坟后,为避清廷耳目,称之为“王先生葬处”。墓前仅草草立一碑石,石上题“王先生墓”。在此后清康熙、雍正两朝的七十余年中,墓名一直这样称呼。清官府固然不明底细,民间也仅有少数人知情。而且,墓的外观也一直保持普通百姓墓葬的面貌,甚至常年埋没蒿莱,荒僻难寻,以致若干年后,撰写张苍水墓志铭的黄宗羲前来凭吊忠魂,到了南屏山下寻寻觅觅好长时间,才找到张墓,一洒追思战友的潸潸热泪。事后,他在《寻张司马墓》一诗中写道:“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夜台”意即坟墓,“不敢留真姓”正是指张墓“姓”王的严酷境遇。

“王先生墓”恢复原姓,是清乾隆初年的事。那时,满清统治已相当稳固,政治迫害代之以笼络人心。大约至迟不晚于乾隆八年(一七四三),杭州一位叫吴乾阳的道士,筹资重修张苍水墓,辟筑墓道,竖立神道碑,碑上刻由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进士、著名学者鄞县人全祖望撰写的《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详述张苍水一生经历,誉之为“啼鹃带血归南屏”。“王先生墓”的真相,这才大白天下,人们知悉后不胜唏嘘而又快慰,张苍水可能含笑九泉了!

2. 请问范蠡泛游五湖的典故是讲什么的

范蠡(前517-前448) 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杭州西湖名称由来,有什么典故

名称的由来:

1、湖泊位于杭州城的西部,和西施没有任何关系。

2、其实,在唐朝之前,西湖还曾有过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圣湖、潋滟湖、金牛湖、龙川、西陵湖、钱塘湖、上湖等十几个名称,西子湖的雅称是从苏轼的那首诗广为流传之后才出现的。

西湖由来的典故:

传说天上金童玉女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捡到了一块玉石,经过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颗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泽照耀能形成绿洲和让鲜花绽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去抢这颗明珠,争抢的过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间,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这个神奇的传说,让西湖之美更显神秘。

(3)浙江湖典故扩展阅读:

关于西湖的故事

1、白娘子与许仙

我国四大古典传奇之的《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娘娘相识在此,同舟回城;后又在这里邂逅重逢,言归于好,演绎成《断桥相会》这出许多剧种作为保留剧目的折子戏。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2、虾龙圩

三墩有一个地方,叫虾龙圩。这“龙” 有的人认为写错,应该是“笼”,说是只有龙虾,没有虾龙。那“虾笼”是捕捉河虾的竹笼,这一带以前家家户户都编织虾笼。其实两种叫法都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当年朱元璋下江南,一天,行至三墩虾龙圩村。谋臣刘伯温极目四望,不由得失声赞叹:“好一处风水宝地!”但得知此村名为“虾龙圩”后,他担心百姓尚待安抚却要乱贼作祟,朱元璋下令要在村中开凿河道,名义上消除水患,意为砍断“王龙”背脊。

又下令在距村二里的河墩东西两侧,分别建造两座石桥,西边一座叫文星桥,东边一座叫武星桥,以彻底破掉风水。

桥造好了,刘伯温一看又不好,虾龙就是虾之龙,也就是“龙虾”。“龙虾”要顺河水游走跑掉,这么说皇帝的“龙位”要保不住。于是他让村民砍下竹子,劈成竹丝,编成葫芦样的笼子,在笼子里放入一些麦麸作为诱饵,将它放入河里一试,果然虾儿都乖乖地束手就檎。

3、金莲寺

明朝年间的一天清晨,在杭城运河边的船埠码头,有一个道人模样的人在等候轿夫,准备坐轿赶路。正好这时有两个轿夫抬着一顶空轿迎面过来,那道人模样的人便挥手叫轿夫停下,说服两轿夫先上路后讲价说不会亏待他们后便离开了船埠码头。

他们一路经松木场,过西溪花坞,再过西、东两穆坞,一直抬到十里横山的大岭上。坐轿人休息片刻后继续上路,并指着右边的山间小径要轿夫往上抬。轿夫花了近两个时辰在高山险道上却抬着非常轻松,如履平地一般。就这样一直抬到山顶,在一庙宇前停下,道人就进了庙宇。

他们久久不见道人出来便进屋去找人要工钱,奇怪的是庙宇内空无—人,却见堂前坐着一尊神像,手握宝剑,气势威武,两轿夫只好自认晦气便出了庙宇准备下山。正当他们走到轿前,却看到轿椅上放着两个红包,发现里面装的钱数竟比他们预想的多了10倍。

再说这庙宇就是真武庙,庙内这神像就是真武圣帝,这次是圣帝菩萨化作凡人,从武当山回老家。民间盛传这圣帝菩萨很灵验,有求必应,因此上老焦山进香朝拜者众多。后来,一批信徒怕山髙路远不方便朝拜,因此有意要将圣帝菩萨请到龙门坎村附近来供奉。

结果到了老焦山下小山上歇脚后就再也背不起来。就这样百姓们于是就地建起庙宇。从此,老焦山上的真武庙就移至龙门坎附近的山上。

4. 西湖典故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飘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