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的历史典故
⑴ 应怜虮虱阴魂破,莫叹江河暗雨徘.一笛清音归未晚,犹存羽墨映兰台. 请问出自何处有何典故
这是一首无题古诗里的两句,作者不明,全诗如下:
山前却见柳新裁,几许春光去回又来.岭似答盘龙回首卧,心如明镜向阳开.
应怜虮虱阴魂破,莫叹江河暗雨徘.一笛清音归未晚,犹存羽墨映兰台.
至于羽墨的意思,羽借代洁白,墨借代现实.之间大概是一种矛盾的体现.
⑵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1、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
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而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
为了讨伐赵襄子,晋公命智伯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并引晋水灌晋阳城。
在晋阳城快要被淹没时候,赵襄子暗中串通韩、魏两家,最终韩、魏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军营,智伯瑶兵败身亡。
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作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氏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以后,他们又开始瓜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的国君,再无半点权威。
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2、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3、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4、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5、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
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
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晋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问鼎中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围魏救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假道伐虢
⑶ 空城计最早出自那个典故
秋时,楚国令尹(宰相)公子元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地杀奔邻邦郑国,直取郑国都城(今河专南新郑)。
郑国属的兵力本来就远不及楚国,楚军突然来犯,朝野上下不知所措,国家危在旦夕。郑王郑文公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御敌之事。大臣叔詹说: “楚兵若来,老臣自有退兵之计。”说话间,探子来报,说敌军已攻破梏邱关,先锋快要打进城来了。叔詹闻讯,立即下令军队统统埋伏在城内,不让楚军看见一兵一卒。大开城门,内城“悬门”放下,商店照常开业,街市上百姓来往如常,都城秩序井然和平常一样。没多久,公子元率楚军来到城外,看到如此情景,认为其中必有诡诈,担心万一失利,回去不好交差。于是,暗传号令,连夜拔寨撤军。叔詹空城退楚军,这是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空城计”
⑷ 围棋与帝王的故事
梁武帝 醉心围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萧衍,这位爱好文艺的帝王将围棋的发展推向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的顶点。而在那些有关他与围棋的史料记录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当属他在棋盘旁废寝忘食的“劳模”表现,以及一个误杀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齐陷入内乱,雍州刺史萧衍发兵攻入建康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在南朝齐时便扬名文坛,与沈约、谢朓、陆机等人合称“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后,他对围棋的热衷也被史官记录了下来。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经常召集臣下进宫通宵对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对手难以招架,但碍于君臣之礼,那些棋艺颇受梁武帝“赏识”的人也只能有苦难言。有一次,某位大臣与梁武帝一边下棋一边竟打起了瞌睡,于是皇帝金口一开,送了句“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给他。
作为一个围棋爱好者,梁武帝不仅身体力行弈棋不止,而且亲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围棋活动。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齐)举办大规模的品棋活动,后来还亲自撰写围棋专著,著有《围棋赋》、《围棋品》、《棋评》各一卷。只可惜,这些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
梁武帝热衷围棋,每当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盘世界的方寸之间,心无旁骛。然而,这黑白棋子带给他的却并不尽是如意之事。因为沉湎对弈,他就曾闹出误杀人命的事。
榼头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据说他道行已全,能知过去未来。不过,也许他从没替自己预测过凶吉,要不然后来的误会也不会发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宫中和大臣弈棋,同时令人去召榼头师,说是对弈完了要听高僧讲佛。榼头师得到召命马上赶到宫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时候。当侍从进内禀报时,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杀却”。于是,会错了意的侍从便召来卫兵,将榼头师绑至刑场斩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皇帝听罢,后悔不迭。
梁武帝时期的棋坛虽然仍以士族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机会。而随着棋品活动的展开以及大量棋艺作品的问世,围棋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据记载,活跃于梁武帝时期的棋士记名册上的人数可达数百,可谓风靡一时。不过在这一派繁荣场景的背后,却是一个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机作乱,在经历了四年的“侯景之乱”后,围棋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此滑落。
梁武帝 醉心围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萧衍,这位爱好文艺的帝王将围棋的发展推向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的顶点。而在那些有关他与围棋的史料记录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当属他在棋盘旁废寝忘食的“劳模”表现,以及一个误杀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齐陷入内乱,雍州刺史萧衍发兵攻入建康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在南朝齐时便扬名文坛,与沈约、谢朓、陆机等人合称“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后,他对围棋的热衷也被史官记录了下来。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经常召集臣下进宫通宵对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对手难以招架,但碍于君臣之礼,那些棋艺颇受梁武帝“赏识”的人也只能有苦难言。有一次,某位大臣与梁武帝一边下棋一边竟打起了瞌睡,于是皇帝金口一开,送了句“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给他。
作为一个围棋爱好者,梁武帝不仅身体力行弈棋不止,而且亲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围棋活动。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齐)举办大规模的品棋活动,后来还亲自撰写围棋专著,著有《围棋赋》、《围棋品》、《棋评》各一卷。只可惜,这些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
梁武帝热衷围棋,每当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盘世界的方寸之间,心无旁骛。然而,这黑白棋子带给他的却并不尽是如意之事。因为沉湎对弈,他就曾闹出误杀人命的事。
榼头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据说他道行已全,能知过去未来。不过,也许他从没替自己预测过凶吉,要不然后来的误会也不会发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宫中和大臣弈棋,同时令人去召榼头师,说是对弈完了要听高僧讲佛。榼头师得到召命马上赶到宫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时候。当侍从进内禀报时,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杀却”。于是,会错了意的侍从便召来卫兵,将榼头师绑至刑场斩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皇帝听罢,后悔不迭。
梁武帝时期的棋坛虽然仍以士族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机会。而随着棋品活动的展开以及大量棋艺作品的问世,围棋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据记载,活跃于梁武帝时期的棋士记名册上的人数可达数百,可谓风靡一时。不过在这一派繁荣场景的背后,却是一个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机作乱,在经历了四年的“侯景之乱”后,围棋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此滑落。
梁武帝 醉心围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萧衍,这位爱好文艺的帝王将围棋的发展推向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的顶点。而在那些有关他与围棋的史料记录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当属他在棋盘旁废寝忘食的“劳模”表现,以及一个误杀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齐陷入内乱,雍州刺史萧衍发兵攻入建康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在南朝齐时便扬名文坛,与沈约、谢朓、陆机等人合称“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后,他对围棋的热衷也被史官记录了下来。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经常召集臣下进宫通宵对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对手难以招架,但碍于君臣之礼,那些棋艺颇受梁武帝“赏识”的人也只能有苦难言。有一次,某位大臣与梁武帝一边下棋一边竟打起了瞌睡,于是皇帝金口一开,送了句“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给他。
作为一个围棋爱好者,梁武帝不仅身体力行弈棋不止,而且亲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围棋活动。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齐)举办大规模的品棋活动,后来还亲自撰写围棋专著,著有《围棋赋》、《围棋品》、《棋评》各一卷。只可惜,这些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
梁武帝热衷围棋,每当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盘世界的方寸之间,心无旁骛。然而,这黑白棋子带给他的却并不尽是如意之事。因为沉湎对弈,他就曾闹出误杀人命的事。
榼头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据说他道行已全,能知过去未来。不过,也许他从没替自己预测过凶吉,要不然后来的误会也不会发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宫中和大臣弈棋,同时令人去召榼头师,说是对弈完了要听高僧讲佛。榼头师得到召命马上赶到宫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时候。当侍从进内禀报时,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杀却”。于是,会错了意的侍从便召来卫兵,将榼头师绑至刑场斩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皇帝听罢,后悔不迭。
梁武帝时期的棋坛虽然仍以士族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机会。而随着棋品活动的展开以及大量棋艺作品的问世,围棋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据记载,活跃于梁武帝时期的棋士记名册上的人数可达数百,可谓风靡一时。不过在这一派繁荣场景的背后,却是一个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机作乱,在经历了四年的“侯景之乱”后,围棋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此滑落。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艺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兴致,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却称得上是个特例。与南朝皇帝对于围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认为它的繁盛是亡国的征兆,所以很是反对。当时的他肯定不会料想到,后来隋朝的覆灭居然还真和那小小棋盘扯上了点关系。
李渊建唐代隋可谓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对弈时下定决心的。据《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渊留守太原时,每有设宴必会邀裴寂对弈。相传后来李世民欲劝其父起兵,正是请裴寂做了说客,在对弈时晓之以天下大势,说动李渊下定反隋的决心。
其实,李世民在棋盘上的“政绩”还不止于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传奇可谓愈发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后来在李靖莫逆之交刘文静的府上,这一次颇具意义的会面终于达成了。
李世民应邀而至,虬髯客张三见其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终究他还是如提议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艺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兴致,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却称得上是个特例。与南朝皇帝对于围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认为它的繁盛是亡国的征兆,所以很是反对。当时的他肯定不会料想到,后来隋朝的覆灭居然还真和那小小棋盘扯上了点关系。
李渊建唐代隋可谓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对弈时下定决心的。据《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渊留守太原时,每有设宴必会邀裴寂对弈。相传后来李世民欲劝其父起兵,正是请裴寂做了说客,在对弈时晓之以天下大势,说动李渊下定反隋的决心。
其实,李世民在棋盘上的“政绩”还不止于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传奇可谓愈发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后来在李靖莫逆之交刘文静的府上,这一次颇具意义的会面终于达成了。
李世民应邀而至,虬髯客张三见其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终究他还是如提议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艺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兴致,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却称得上是个特例。与南朝皇帝对于围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认为它的繁盛是亡国的征兆,所以很是反对。当时的他肯定不会料想到,后来隋朝的覆灭居然还真和那小小棋盘扯上了点关系。
李渊建唐代隋可谓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对弈时下定决心的。据《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渊留守太原时,每有设宴必会邀裴寂对弈。相传后来李世民欲劝其父起兵,正是请裴寂做了说客,在对弈时晓之以天下大势,说动李渊下定反隋的决心。
其实,李世民在棋盘上的“政绩”还不止于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传奇可谓愈发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后来在李靖莫逆之交刘文静的府上,这一次颇具意义的会面终于达成了。
李世民应邀而至,虬髯客张三见其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终究他还是如提议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宋太宗 “常胜将军”不愿当
照理说,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这里头的滋味可有些变调了。
宋太宗赵光义爱好围棋,技痒时自然得寻个对手。当时,在皇宫里头有个专职叫“棋待诏”,日常工作就是与皇帝对弈。其时的棋待诏叫贾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对局总是不多不少仅输一子,那时叫“一路”,为的就是不让天子扫兴。贾玄的棋艺高出皇帝不止一筹,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让了,起先他对此也挺满意,并没有点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对这种“常胜”渐渐失了兴致,外加还总是赢得不明不白,他这心里头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决心,执意要让贾玄拿出真本事来与自己大战一盘。听闻圣意后,小小棋待诏自是连连推辞,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让贾玄三子。不过即便如此折腾,贾玄还是以精准的一路之差输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马上要求再下一盘,并警告贾玄,若是再输可就要革去官职了。
第二盘棋开始,下到中盘时出现了一个“三劫循环”,双方都不能退让,按规矩应判为和棋。面对这一结果,宋太宗要求再来第三盘,而且还加重了警告力度——贾玄若胜,能获赐徘衣(获赐徘衣在宋代是极大的荣耀),倘不敌,便会被抛进污泥浊水中。
结果第三盘依旧和棋,因为贾玄被皇帝强迫性地让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输了。不过待他被侍卫扔进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来。原来,贾玄的手里头还握着一枚子没算呢!见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来,而后又赐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样作用下,围棋在这一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还留下了几本名著,比如《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等都是那个朝代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宋太宗 “常胜将军”不愿当
照理说,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这里头的滋味可有些变调了。
宋太宗赵光义爱好围棋,技痒时自然得寻个对手。当时,在皇宫里头有个专职叫“棋待诏”,日常工作就是与皇帝对弈。其时的棋待诏叫贾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对局总是不多不少仅输一子,那时叫“一路”,为的就是不让天子扫兴。贾玄的棋艺高出皇帝不止一筹,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让了,起先他对此也挺满意,并没有点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对这种“常胜”渐渐失了兴致,外加还总是赢得不明不白,他这心里头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决心,执意要让贾玄拿出真本事来与自己大战一盘。听闻圣意后,小小棋待诏自是连连推辞,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让贾玄三子。不过即便如此折腾,贾玄还是以精准的一路之差输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马上要求再下一盘,并警告贾玄,若是再输可就要革去官职了。
第二盘棋开始,下到中盘时出现了一个“三劫循环”,双方都不能退让,按规矩应判为和棋。面对这一结果,宋太宗要求再来第三盘,而且还加重了警告力度——贾玄若胜,能获赐徘衣(获赐徘衣在宋代是极大的荣耀),倘不敌,便会被抛进污泥浊水中。
结果第三盘依旧和棋,因为贾玄被皇帝强迫性地让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输了。不过待他被侍卫扔进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来。原来,贾玄的手里头还握着一枚子没算呢!见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来,而后又赐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样作用下,围棋在这一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还留下了几本名著,比如《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等都是那个朝代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宋太宗 “常胜将军”不愿当
照理说,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这里头的滋味可有些变调了。
宋太宗赵光义爱好围棋,技痒时自然得寻个对手。当时,在皇宫里头有个专职叫“棋待诏”,日常工作就是与皇帝对弈。其时的棋待诏叫贾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对局总是不多不少仅输一子,那时叫“一路”,为的就是不让天子扫兴。贾玄的棋艺高出皇帝不止一筹,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让了,起先他对此也挺满意,并没有点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对这种“常胜”渐渐失了兴致,外加还总是赢得不明不白,他这心里头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决心,执意要让贾玄拿出真本事来与自己大战一盘。听闻圣意后,小小棋待诏自是连连推辞,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让贾玄三子。不过即便如此折腾,贾玄还是以精准的一路之差输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马上要求再下一盘,并警告贾玄,若是再输可就要革去官职了。
第二盘棋开始,下到中盘时出现了一个“三劫循环”,双方都不能退让,按规矩应判为和棋。面对这一结果,宋太宗要求再来第三盘,而且还加重了警告力度——贾玄若胜,能获赐徘衣(获赐徘衣在宋代是极大的荣耀),倘不敌,便会被抛进污泥浊水中。
结果第三盘依旧和棋,因为贾玄被皇帝强迫性地让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输了。不过待他被侍卫扔进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来。原来,贾玄的手里头还握着一枚子没算呢!见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来,而后又赐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样作用下,围棋在这一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还留下了几本名著,比如《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等都是那个朝代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明太祖 模仿高手遭“陷阱”
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从乞丐、和尚再到皇帝的经历。不过,既然今天的主题是帝王围棋,那接下来的故事自是脱不了棋盘了。
皇帝爱好围棋,原本这并不稀罕,但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多少有点特别,因为他的擅长居然是“模仿棋”,只要能占得天元,那后头就是“照葫芦画瓢”,总能赢对手一子。据说如此一来,他的胜率还相当高(当然了,他在这里头肯定是沾了不少天子身份的光)。
一日,朱元璋棋兴大发,拉上徐达来到南京城外的莫愁湖边,设了棋盘便要对局。话说这徐达自幼与朱元璋结拜兄弟,后起兵反元,乃明朝的开国大将。只是自朱元璋登基后,兄弟之间多了君臣之礼,每逢对弈之时,徐达总会相让三分,并不刻意求变,于是皇帝就总能赢上一子。那日朱元璋兴致大好,戏言要与徐达赌棋,若是后者赢了自己,便把莫愁湖赏赐于他。赢也不是,输也不是,就这么着,徐达接了个“烫手山芋”。
其实,徐达的棋艺原本就高,加之又经常陪皇帝下模仿棋,所以这里头的破解之法他早已悟出,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徐达落子,朱元璋紧跟模仿,可等到一盘棋快下满时,朱元璋却彻底迷糊了。无论是自己的棋还是徐达的棋,好像全都不活,那这么摆弄了半天又算是个什么事呢?正在皇帝纳闷之际,徐达起身跪到地上,请朱元璋细看棋盘。经过这一提醒,真相终于是大白了,原来棋盘上黑白之间乃是“万岁”二字。朱元璋大喜,改赐徐达湖边小楼一座,名曰“胜棋楼”。
关于朱元璋与围棋的记载,野史中还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一次他与刘伯温对弈时,雅兴所致,自出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当然,野史所书,不必尽信。
一子解双征
初唐,一派盛世景观,博文艺于四海,达国威于八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围棋也步上了一个中外交流的良好平台。唐宣宗年间,到访的日本国王子与当时的棋待诏顾师言就有过一次著名的中日围棋交流事件——“一子解双征”。
日本国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唐宣宗设宴款待。宴中,王子提出要与中国高手切磋棋艺,起初皇帝并没有太在意,只找来几个一般的棋手与之对弈。结果王子连番皆胜,弄得唐宣宗有点失面子,这才把当时的棋待诏顾师言召了来。
王子见高手出场,马上着人拿出日本带来的特制楸木棋具和“冷暖玉棋子”。楸木棋具是当时最高级的木制棋盘的一种,表面看似没有多少加工,实则光亮如镜,连人的影子也隐约可见。再说那棋子,天然成色,冬暖夏凉,也是佳物。
一番寒暄后,顾师言猜中执白先行。王子因已先胜几盘,下得颇为凶狠,对顾师言的小飞挂角以飞镇应对,当顾师言外靠时,又采取强硬的顶断。当王子行至第42手时,顾师言已知是双征,自己的两块棋必丢其一。再看日本王子得意的表情,俨然已是取胜的样子。关键时刻,顾师言突然想起前代棋待诏王积薪曾经下过一子解双征之局,再看眼前棋盘,不禁大喜过望,“啪”地落下第43手——一子解双征。结果,王子只得推盘认输。
王子输棋,询问顾师言是几品棋士,唐官回说“第三品”。王子想向一品棋手请教,唐官回说“只有胜了三品才能与二品下。”于是,这位起先还颇为得意的王子不禁感叹起国之差异。
有关这一段的记载虽说主要出自唐代苏鹗的笔记小说集《杜阳杂编》,但在史实可靠的著作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和北宋王钦若等编写的《册府元龟》上均有近似的记载,所以还是较为可信的。
孙策下围棋!-南朝帝王迷恋围棋
“小霸王”孙策的棋谱 孙策是东吴的“开山”国主,十七岁时便心怀远大抱负,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武艺高强,勇冠三军,人称“小霸王”。孙策高瞻远瞩,看中江东富饶的广阔天地,又有长江天堑,带领几千精兵杀到江东,励精图治,终于在三国鼎立中拥有一席之地,也真不枉他“小霸王”的美名。 孙策不但注重军队的操练,更注重国家的管理,对“财政开支”了如指掌,他的很多决策都是和财务大臣吕范商议而推行的。
孙策是一代明主,围棋水平也很不错,经常跟吕范边下棋边议事,现今传世的最古老的棋谱,就是孙策和吕范的对局。何以只记载了43招?依笔者猜想,很可能此局最终是孙策下输了。从局面的形势看,孙策是执黑棋,而白棋吕范却下得雍容大度,下边已有一片可观的形势。以下的棋可能孙策打入了下边的白阵,演出了他开国“孤军奔袭”的一幕,尽管最后做活,但棋还是输了。侍者碍于国主情面,没有继续把其后的下棋过程记录。
也有人说,这张“孙策诏吕范对局图”根本就是伪造的,据说十九路棋盘在晋以后才出现。这样人倒更容易相信。孙策的谋略当比吕范高超,棋也应该好一些嘛。这样想来,莫非孙策拿的白棋?而那个时候是孙策抢先行棋?按说“地位低”的人应该先行,所以只是猜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