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二月初一
1,由来:
惊蛰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2,知识:
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3,物候变化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4,谚语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5,诗词:
《春晴泛舟》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翻译:
春天来了,万物一新,诗人在湖上泛舟,有点感慨自己年纪大了,说“儿童莫笑是陈人”。接下来写春天的气候,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雷萌动行风雨,整个的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是一番新的气象。
第三句写景色,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涨淹没了黑色的礁石,嫩黄纤柔的柳枝摇摆色淡如黄尘。最后一句写诗人想上岸去亭子里却又划起了船桨,觉得这么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费。
5,文化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
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
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贰』 惊蛰的典故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如果要说古人的惊蛰代表什么?可从二个层面来说。惊蛰节临仲春,按八卦而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卦,震为雷,故曰惊蛰。按古来之意是言,春雷初响,惊醒蛰伏的昆虫动物开始觅食活动。
按二十四节来说,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惊蛰,春雷乍响,蛰物威动,气温渐暖,桃红李白,黄莺始叫,鸟儿高飞,春雷乃这个时节的一种自然现象。
按今春气象来说,岁润四月,春意见迟,万物迟晚,更兼新冠病疫泛滥肆虐,宅家闭居,常见网友写文言道古老中医有言,中国的历次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嫣然一幅瘟疫病毒素描写真图,有始有发,有生有长,有盛有衰,好像惊蛰一过,瘟疫便会按这个规律自行消失。静思细想,其言何其荒谬!
今天的抗疫曙光,来自何易!使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众志诚城,举全国人力物力,统筹战疫一盘棋,多少逆行之人,白衣天使昼夜苦斗,舍生忘死,才迎来的结果,确非几句中医的规律之言,便可在惊蛰之后,自行衰没消除,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应向一线的医护人致敬,向老院士们致敬,向牺牲在战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鞠躬默哀!向全国在疫情中失去的生命人们,道一声一路走好!化悲痛为力量!再接再励,中国无畏,战疫必胜!武汉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