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燕州城典故

燕州城典故

发布时间: 2022-11-21 00:41:32

文言文新唐书韦挺传

文言文原文: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

是时承隋大乱,风俗薄恶,人不知教。挺上疏。俄复为黄门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时泰有宠,太子多过失,帝密欲废立,语杜正伦,正伦以漏言贬。帝谓挺曰:“不忍复置卿于法。”改太常卿。

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

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谓然。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即诏河北列州皆取挺节度,许以便宜。帝亲解貂裘及中厩马赐之。

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贮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

即上言:“度王师至,食且足。”帝不悦曰:“兵宁拙速,无工迟。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即诏繁畸令韦怀质驰按。怀质还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遣将少监李道裕代之。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

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善数者也,以他事系,投缳死。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岁余卒,年五十八。

文言文翻译:

韦挺是京兆万年人。他的父亲韦冲,任隋朝的户部尚书。贞观初年,王珪屡次推荐他,升任尚书右丞。历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授御史大夫、扶阳县男爵。

太宗对韦挺说:“卿担任御史大夫,只是朕的意思,左右大臣没有为卿说情的!”韦挺说:“臣愚笨,不可以玷辱高位,并且不是功臣也不是旧臣,却位在藩邸故僚之上,希望让臣的职位靠后用来勤勉立功的人。”皇帝不听。

这时承袭隋朝大乱,风俗败坏,人们不知教化。韦挺上疏。不久再次任黄门侍郎,兼任魏王李泰的府事。当时李泰受恩宠,太子多有过失,皇帝私下想要废立,告诉杜正伦,杜正伦因泄漏这话被贬官。皇帝对韦挺说:“不忍心再以法令来处置卿。”改任太常卿。

当初,韦挺任御史大夫时,马周任监察御史,韦挺对马周不很礼遇。等到马周任中书令,皇帝打算洗刷韦挺的罪名任用他(为宰相),马周说韦挺很是刚愎自用,不是任宰相的大器,皇帝于是停止任命。

皇帝将要讨伐辽东,挑选主管运送粮饷的人,马周说韦挺的才能胜任粗活,皇帝同意。韦挺的父亲过去担任营州总管,曾经筹划治理高丽,旧书信藏在家里,韦挺将它呈上。于是下诏河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调度,允许他自行决断事务。

皇帝亲自解下貂皮衣并将宫中的马匹赐给他。韦挺派遣燕州司马王安德巡行渠道,造漕船转运粮食,自桑乾水抵达卢思台,行八百里,渠道堵塞不可通行。韦挺认为正是严寒时节,不可运行。于是卸下粮食放在卢思台的旁边,修粮仓贮藏,等到流水解冻再运行。

向皇上报告:“估计官军到来,粮食就足够了。”皇帝不高兴地说:“军队宁可行动缓慢,运粮之事不可推迟。我第二年军队出征,韦挺却估计明年运粮,怎么办?”于是下诏书让繁畸令韦怀质迅速前往查问。

韦怀质返回弹劾:“韦挺在幽州,每天置办酒席,不考虑职责,不前去巡视漕渠是否畅通,就造船运粮,走了八百里,才领悟不能这样,想前进不能,返回水流又干涸了。六军所需,恐怕不是陛下原先设想的。”皇帝发怒,派遣将作少监李道裕代替他。

下敕令让治书侍御史唐临从驿道传递命令,给韦挺戴上刑具押送洛阳,废为平民,让他以平民的身份随从。皇帝攻破盖牟城,下诏让韦挺率兵镇守,表示重新任用;盖牟城和贼人新城接邻,日夜作战不停止。

韦挺因失职,内心愤愤不平,写信给和他关系好的公孙常。公孙常,是善于术数的人,因其它事情被拘禁,上吊自杀了。搜查公孙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韦挺的书信,信里说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满,因此韦挺被贬担任象州刺史。一年多后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此文出自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所写的《新唐书》

(1)燕州城典故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

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㈡ 唐朝地名有哪些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这十个道由北向南包括了河北、河东、关内、陇右、河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

唐太宗把州分等,同样是州,要根据人口的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这就好比现在某些省的省辖市,同样是市,但是要分为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副厅级市、省直辖的县级市、地级市代管的县级市。

采取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体制,对于政令传导、减少冗员、减轻赋税是件好事,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唐太宗在行政区划上又有了另外一项创举——“道”。

通过州、县管理地方,唐太宗还是不放心,于是依照山川地理环境,把全国划分为十个“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这是十个道最开始不是行政区,只是监察区,由皇帝派出观察使不定期视察道内各州县行政事务。但是到了后来,“道”由虚向实,演变成了一级正式的行政单位,观察使成了地方行政长官。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极大削弱了唐王朝中央的权威和实力,自此唐朝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唐朝时的藩镇主要指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节度使是地方的军政长官,而观察使是唐朝后期设立,全称为观察处置使。

唐代后期逐渐把全国分成四十多个道,这些道中较大的有十余个州,较小者只有两三个州,这些道中比较重要的道,其地方长官称之为节度使,次者称观察使。节度使观察使都是地方军政长官,只是观察使的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

唐朝时的节度使主要在北方,尤其是河北地区。南方地区节度使个数较少,只有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后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襄阳节度使。

(2)燕州城典故扩展阅读:

唐朝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朝代,对于唐朝的人物和典故,大家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想对南北朝,挠半天脑袋也很难讲出五个像样的故事来。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也是汗牛充栋、多如牛毛。

与汉朝极为神似的——唐朝在采取州县制的同时,还进行分封了!李世民分封了一批皇室宗亲为王,比如梁王李慎、汉王李贞、晋王李治等等。

为了避免封国谋乱,李世民的团队想了几个措施,一是限制封国面积,封国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州县的面积;二是封国与封国之间不相连,由州县隔开,避免串通一气;三是封国官员都由中央派遣,同时封国要遵守中央法令,不得自己建立独立朝廷。

㈢ 靺鞨内附是什么典故

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白山(长白山或称不成山、徒太山、大白山)黑水(黑龙江)之间。周秦时称肃慎,曾来贡中原,臣服于周。两汉至魏晋时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扶余。曹魏初年摆脱扶余的统治,向魏贡纳貂皮等物。北魏时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步打败扶余,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时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黑水部粟末部最为强大。棘韬人依山傍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开口向上,以梯出入。人们群聚而居,夏日出逐水草,冬天人居穴中。除以狩猎为生外,有农业,用耦耕法耕田,种植粟、麦、稳等耐旱作物。以米酿酒,饮之亦能醉人。善养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

粟末靺鞨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居于各部之南,较先进,有战士数千。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粟末靺鞨败于高丽,首领突地稽率八部大众千余家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渐与当地人融合。唐初,突地稽遣使朝贡,唐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突地稽因立战功做到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其子李谨行,为唐高宗时守边名将,做到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他与高宗同年死,陪葬乾陵。乾陵十七个陪葬墓,已发掘的五墓中,除李谨行墓外,余皆太子、公主、中书令墓,其与唐关系之密切可以想见。

留在故地的粟末靺鞨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丽的附庸。唐总章元年(668),唐灭高丽,该部粟末人与高丽遗民数万人被西迁至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契丹人李尽忠等起事,攻陷州城据营州叛唐,造成大乱,粟末部首领乞乞仲象带领当地靺鞨人和高丽人东走,其子大祚荣以靺鞨高丽之众击败唐军,东渡辽河,回到靺鞨故地。大祚荣在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畔的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修筑城堡(敖东城),并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朝的讨伐,曾依附于突厥。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唐遣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开元元年(713),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祚荣兼都督。自此始去棘辐之号,专称渤海。大连市至今还保留着鸿胪卿崔忻完成册封使命后于开元二年五月在旅顺的凿井刻石。开元七年大祚荣死,子大武艺立,是为武王。武艺时向周围发展势力,曾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唐宝应元年(762),第三世王大钦茂被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皆经唐廷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

古代风景渤海的疆域,初仅靺鞨故地,“方二千里”。经大祚荣、大武艺两代的扩充,领土不断扩大。被称为渤海中兴之主的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更广开土宇,南定新罗,北略诸部,疆域至“方五千里”,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与新罗相接,东至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达辽河流域与唐交界,全境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前苏联濒日本海的部分地区。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785—805)时一度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棘鞫中又以粟末袜羯为主,另外还有高丽遗民、汉人及少量突厥、契丹、室韦人。

渤海在与唐朝发生密切联系之后,在中原文明强有力影响下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其行政组织、兵制等皆仿唐制:中央设三省(中台、宣诏、政堂,等于唐的门下、中书和尚书省),政堂省有六部(忠、仁、义、礼、智、信,相当于唐的吏、户、礼、兵、刑、工),还有七寺(殿中、宗属、大常、司宾、大农、司藏、司膳)及中正台、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等机构;地方有诸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建制,有节度使、州刺史、县丞等地方官;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置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员最多时达数十万。另外也有法律、监狱等。

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五京周围及南部、西南部地区得到迅速的开发。农业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量使用铁农具,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培育出卢城稻这一著名品种;柞蚕与桑蚕的饲养也较普遍。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猪、马、兔等皆培育出优良品种。手工业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专业冶工达数千人以上,所产之铁、熟铜、金银佛和纳、布、绵以及玛瑙柜、紫瓷盆等工艺品远近驰名。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至其末年已达一百余座,其中上京城建筑宏伟壮丽,形制模仿长安,周长三十二里,为当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从鸭绿江入海,经旅顺至登州(今山东蓬莱),是渤海通往唐朝的水路要道,另有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水陆干线,分别通往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渤海所产的马、铜等物,源源不绝地输往唐朝,对内地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渤海的貂鼠皮、海豹皮、鹰(海东青)、麝香、人参等都常输入内地,与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开元时渤海曾一次贡唐貂鼠皮一千张,唐朝也经常赠渤海锦、绢、缯、帛和金银器皿,如开元十五年(727)赐渤海彩练一百匹,其间赐以紫袍金带、绯袍银带、以及绢、帛百匹或数十匹者,仅玄宗时即有数十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吉林省和龙县唐代渤海古墓中发现的不少金器,和内地唐墓中发现的金器形制相同,是为唐与渤海亲密关系的确证。由于朝贡、互市的频繁,自代宗宝应二年(763)起,唐政府在青州(治今山东益都)设置渤海馆,以接待渤海使臣,管理同渤海贸易事务。

汉族的传统文化对渤海影响很大。渤海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学生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如高元固、乌火召(照的异体字)度、乌光赞等就在唐朝进士及第,从而带回更多的内地制度和文化。渤海不时遣使写各种典籍,如开元二十六年(738)遣使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书。渤海使用汉字,许多汉文典籍得到流传。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地区,按中原教育模式,建立了较系统的教育体制。在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其中大诗人裴颈(音挺)曾被日本同辈尊称为诗坛“领袖”;渤海王子大某则以“佳句在中华”而博得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等人的称颂。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的统治思想,佛教在其境内各地也得到广泛流传。在生活习俗方面从起居行止、饮食服饰以及丧葬喜庆、体育娱乐等许多方面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故温庭筠送渤海王子诗有“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句。考古工作者在吉林敦化县近郊即渤海旧都敖东城南发掘了渤海贞惠公主墓,墓道里一对石狮具有浓厚的唐代雕刻风格,《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和内地相同。由于渤海大量吸取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制度,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在当时有“海东盛国”之誉。海东文化作为盛唐文明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渤海政权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黑水靺鞨因居住黑水(黑龙江)而得名,居于最北方,发展较慢,分十六部,黑水靺鞨和唐朝也有密切联系,遣使来朝,每岁不绝。开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任命他为勃利州刺史,勃力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东岸的伯力(前苏联称之为哈巴罗夫斯克)。开元十三年(725)唐在黑水靺鞨地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为都督府下属的州,以其首领为刺史,唐派长史以监领之。开元十六年(728)唐玄宗赐黑水都督府都督姓李名献诚,并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黑水都督府的设置使唐代中国封建王朝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地区同内地的联系。黑水都督府连同室韦都督府的设置,使唐朝的疆域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包括库页岛在内。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