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 2022-11-19 23:46:51
『壹』 为什么说坐怀不乱柳下惠
在我们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很多的成语,而且每一个成语,相对应的都有一个历史典故在其中。坐怀不乱就是众多成语中的一个,而这个成语故事中,所描绘的主人公叫做柳下惠。
就我个人看来,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柳下惠,是一个正人君子,并非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也不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
综合上面两方面的情况,在我看来柳下惠是一个正人君子,是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榜样。
『贰』 “坐”用古文怎么表示
古文中也用坐。
坐的基本解释:
1、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例如:席地而坐。
2、乘,搭
例如:坐船。
3、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
例如:“楚人坐其北门。译为楚人坚守在南门。
4、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
例如:坐北朝南。
5、把锅、壶等放在火上。
6、物体向后施压力。
7、介词,因,由于,为着
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定罪
例如:连坐。
9、瓜果等植物结实
例如:坐瓜。
10、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与邾大夫坐。译为晋人让他和邾大夫在公堂上对峙。
(2)坐的历史典故扩展阅读
古人通常采用正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这种坐姿初学之时不宜久坐,才不致坐伤筋骨。而至祭祀宴请时,正坐姿势稍有变化,暨臀部离开脚踝,上身挺直,以示庄重。
正坐虽然早已被历史所取代,然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气质仍然是有一定意义的。正坐讲究的是心性内涵以及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修炼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