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的历史典故
① 秦赵会于渑池,秦王击缶而歌”是什么典故什么意思
将相来和~~~里面的渑池相会源~~~(史记--廉颇蔺相如转)
大约讲得是秦赵两国的君王在渑池相会,双方都借机奚落对方
赵王在蔺相如的示意下让秦王击打缶(一种乐器),记录到本国的史册之上,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国威,当然也有回击秦国嚣张气焰的意思,在这之前,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史官记录了下来
② 庶几有时衰 庄缶犹可击 用的什么典故
你好!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出自《悼亡诗》,作者:潘岳。
意思为: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了。
这两句是说但愿自己的哀伤有所减退,能象庄周那样达观才好。
庶几:但愿,表示希望。
衰:减。
庄:指庄周。
缶:瓦盆,古时一种打击乐器。《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何必悲伤!这两句是说但愿自己的哀伤有所减退,能象庄周那样达观才好。
《悼亡诗三首》(其一)全诗为: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译文:
时光流逝,冬去春来,你去了碧落黄泉,层层的土壤将我们永远隔绝了。
我自己也很矛盾到底走不走呢,想留在这里,但是你已经不在了,留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
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看着我们共同居住过的房子,走进去就想到了你以及和你的种种经历。
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影。
可是墙上挂的你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
恍惚间,你还在我身边,直到看到你的遗像在墙上挂着,才想到你已经离开我了,心中怅然若失,还有点惊惧。
我们就像翰林鸟一样,现在我却形单影只;如同在小河里一起遨游的比目鱼一样,你的中途离开让我再再难以前行。
冬去春来,寒暑流易,你去世忽已逾周年。
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溜点点滴滴,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何时方能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
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了。
《悼亡诗》是南北朝诗人沈约所作诗词之一。“哀祭”和“悼亡”,就名目看,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但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哀祭”属于文的范围,而“悼亡”则归于诗词。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③ 关于缶有什么典故吗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秦赵边境的渑池相会,声称是促进两国友好。当时赵王犹豫不决,他不敢去渑池相会秦王。赵国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他们主张让赵王赴会。蔺相如劝谏赵王说:“大王,我觉得您还是去吧!如果您不去的话,我们赵国就会被秦国所取笑的。如果您担心有什么变故的话,可以让廉颇将军带兵在边境暗中保护!”赵王认为蔺相如说得有理,便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随他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
在渑池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他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今日盛会,还请赵王弹上一曲助兴吧。”赵王不敢不依,他勉强拿出瑟来弹了一曲。哪知,秦国史官很快便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史官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他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盛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秦王,他誓要以死相逼秦王。众人吓得目瞪口呆,当时局势异常紧张。
秦王为了解除眼前危机,他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史官将此事记录下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其实,故事中的缶是我国古代一种土类乐器,其盛行于我国战国时期前后,关于这个“渑池击缶”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后来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