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面典故
① 河南烩面有什么典故
1、唐太宗落难说
传说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难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农家收留。农家淳朴,宰家养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草草将活好的面拉扯下锅。李世民吃下,寒疾痊愈。即位后,李世民派人寻访,命御厨学艺,唐宫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后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渐演变成烩面。
2、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
河南烩面
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帮忙。杨翰林就是杨佩璋,长葛人,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杨翰林为了保护郭子,就把郭子兴聘到府上做厨子。
辛亥革命后,杨翰林偕郭子兴告老还乡。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没想到深得杨翰林赞许,并从此成为杨家的日常饮食。民国九年,杨翰林在长葛老家去世,临终前送郭子兴银两,让他再行开店,且叮嘱郭子兴不要将烩面失传。不料,长葛当时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办,时局不安,再无开店机会。郭子兴有一远房亲戚,于黄河岸边花园口附近,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里。烩面就是郭子兴此时传到郑州的。
3、日机轰炸郑州说
烩面是由长垣籍厨师赵荣光创制的。赵荣光喜面食,尤其对面条特别钟爱。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荣光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无意中发现店员吃的这种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饭店售卖。赵荣光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鲜美,于是,烩面便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
4、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
据说,尉氏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羊肉泡馍的粉丝说,河南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
5、山西回族传统面食说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朱元璋的儿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县)时,常到民间察访。有一年秋天,他行至南门外西和村和八义村一带时,偶遇一位给爷爷送羊肉老圪(gē)扯 (长治县一带百姓称宽面条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见沈王很饿,小姑娘就给沈王倒了半碗,沈王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为王府厨娘。沈王去世后,回族厨娘离开王府,在集市搭棚垒灶开了家面食馆,专营“羊肉老圪扯”,很多当地回民都跟她学习“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由于“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渐渐传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天津等地。
除了这5个传说外,还有100年前,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郑州老坟岗是烩面的诞生地,以及大禹治水、安史之乱等传说。
② 历史上羊肉汤的故事
1、故事1
相传清朝乾隆末年,大约1776年,金家老店羊汤创始人金茂胜,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萌生了做羊汤生意养家糊口的念头。羊肉虽是上等肉食,但腥膻之气让食客常常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为了找到能够消除腥膻之气的妙方,金茂胜老人煞费苦心,从佐料上搞试验,在制作上下功夫,精选了上百种天然调料,进行了无数次组方搭配,无数次筛选浓缩。
终于做成了不腥不膻、汤鲜味美、老少皆宜,为众人喜爱的羊肉汤,由此,金茂胜老人也成为斐声老城内外的传奇人物,并流传了一段令人回味的优美的传奇故事。
金茂胜老人倾心研究羊汤除膻去腻组方,尝试多年,难得其正解,因此而整日闷闷不乐,一日,老人进城散心解闷,不觉径出西门,到达西关地界,放眼望去,但见朝阳映照下的雅麓山格外清丽,不觉心中惊喜。
心说,不如去登高望远以解心中郁闷,步履匆匆来到山中,拾级而上,但见苍松翠柏,空气清新,十几里山路走来,觉得有些疲惫,看到路旁一板状顽石,便半倚半卧其上,稍倾,进入梦境。
梦览八宝凤凰城,神游九顶雅麓山,梦中老人,遇一白发道人笑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羊乃吉祥之物,毛可织衣,皮可御寒,肉味鲜美,今念尔意诚,特赐予烹羊天书秘方一份,如方炮制,则其味愈加香浓,腥膻之气皆除也。
老人梦醒后哪敢怠慢,即速回家,按“天书秘方”精心配料,煮熬羊汤,果然汤汁清逸,香倾四邻,沁人心脾。闻者馋涎欲滴,食者赞不绝口,客人曰益增多,由此,生意日渐红火。
2、故事2
康熙皇帝在围场沟(今河北平泉党坝)设围打猎,在追赶一只梅花鹿时,一直追到八沟地面(今平泉县平泉镇)。鹿钻入柳林没有追到,皇帝的饿劲儿倒是上来了。
正在这时,不远处飘来一阵香气,十分诱人,小康寻香找来,发现一个小店,店内一老者正忙活着在铁锅内煮着一堆看着油乎乎的东西,香气正是从锅中飘来。
小康也不问价,直叫:“快来饭!”开店的老者不敢怠慢,赶紧盛出一碗切好的羊杂汤,顺手拿了两个烧饼。小康食后容光焕发,精神百倍,才想起没问吃的是什么,老者告诉说:“这叫羊杂汤,是用羊的杂碎做成的。”
小康觉得十分够味,便随口道出一首诗来:“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
从此,八沟羊汤名声大振,关里关外无人不晓,外来食客交口称道:“难怪平泉的羊汤这么好,原来还受过康熙的皇封呢!”
3、故事3
据传,当年曹操北征高干,行至山西省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人困马乏,缺粮断炊。正值苦寒之时,忽有一老者赶来大群山羊,饥困难耐的曹军生火杀羊,炖肉熬汤。
食用之后精神大振,一口气登上太行山之颠。自此,曹操烹羊之法衍存于壶关民间。至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壶关羊汤已由郭氏一族传入中原。
元兵饱尝郭氏烹饪法制羊汤,精神大振,均伸拇指称道,郭氏羊汤始见荣鲜。尔后,郭家潜心研厨,数辈相传,到解放初期,定格了有多种名贵中药材作佐料的祖传特艺,所做羊汤味美遐迩,名声鹊起,久经不衰。
4、故事4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夥加餐,大锅炖羊肉,犒劳士兵。
一人一块,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羊肉骨头大啃特啃。偏偏到了华元的马车夫羊斟这里,没了。羊斟没吃上羊肉,心中闷闷不乐,在一旁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
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领导好处多,怎麼我就那麼背时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有仇不报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决定以牙还牙。
第二天,华元乘着羊斟驾的战车出征。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廝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
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这是去哪儿啊?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分羊肉你说了算,去哪儿我说了算。
就这样,羊斟驾着战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结果宋军大败,可怜的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煳涂地成了俘虏。
5、故事5
有一次,中山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上了一大锅羊汤,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
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麼,但回到家後,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今日到此的都是朝中大臣,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是个上大夫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
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投奔楚国。在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楚国举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灭亡了,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仓皇逃往国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羊汤
③ 谁知道冬至吃饺子和羊肉的典故是什么
冬至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吃羊肉是为了补肾壮阳、暖中专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属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
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作“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④ 河南烩面真的只有60年历史有什么传说故事历史典故
烩面,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荤、素、汤、菜、专饭兼而有之的河南传统美属食,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汤好面筋,营养高。有羊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多种类型。
河南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的泡馍是清朝年间传到河南的,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就把它演变成了烩面。现在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汤用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其中下入七八味中药,煮出来的汤浓。烩面用的面叫做扯面,其特点就是滑爽、劲道。
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烩面的精华全在于汤,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