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驾车的典故

驾车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2-11-17 12:19:45

❶ 历史典故大全(简短)

历史典故: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历史典故: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

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典故: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❷ 八骏日行三万里的典故

典故:传说中周穆王用来驾车的八匹骏马,可以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王,在位55年,是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年轻时就喜欢修炼成仙的道术,一心要学黄帝乘车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

为他驾车的是当时有名的驭手造父,周穆王这个首席马车夫的家世颇为显赫,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孙女——女修。造父的祖上有好几位都是周王的马车夫,为了让周穆王的西游更有派头,造父专门跑到桃林,即那个追赶太阳的夸父死去的地方,为他挑选了八匹骏马。

这些野马,原是穆王的祖父定了天下后散放在夸父山的战马的后代子孙,在野性中还保留着祖先的英武气概。而且造父不仅善于驾马,还善于养马,这八匹骏马都是他一手调养出来的。它们有的奔跑起来都足不践土,有的比飞鸟还快,有的能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有翅膀,神奇非凡。

造父把这八匹骏马献给穆王之后,穆王就叫人把这些马养在东海岛的龙川附近,那里有一种草,名叫“龙刍”,那些骏马吃过之后,更是神奇无比,天下无双。

(2)驾车的典故扩展阅读

唐代诗人李商隐《瑶池》原文: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

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八匹骏马驾车一天能走三万里,周穆王你为什么没有能再来?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背景写成的诗。诗里写到了两个很不一般的人物,一个是西王母,一个是周穆王。这两个人一个是天上神仙,一个是人间君王。

在最早记载西王母的《山海经》中,她是个神、人、兽合体的怪物。有专家推测王母娘娘的原型是青海一带游牧部落的女酋长,只是后来在人们的传说中才变成美丽迷人的东方女神,最后合成并成道教玉皇大帝的王母娘娘,天界传说中,在玉皇大帝之前是帝俊,因为道教才有了玉皇大帝,帝俊的妻子是日母羲和。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本以男女情感为主题,但李商隐却并未借此来写情诗,而是写了一首颇有政治意味的讽刺诗。

李商隐所生活的晚唐时期,国势日衰,皇帝昏聩。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传说中的丹药,妄求能让自己长生不老,结果非但未得长生,反中毒而亡。李商隐是借穆王的故事讽刺这些妄求长生不老的昏君。

当然他的写法很高明,诗中没有一个字的议论与评价,完全不着痕迹地化在了王母娘娘的动作与心理活动中,构思可谓十分巧妙。

本诗末句不是由诗人直接提出的反诘之语,而是王母娘娘心中自然产生的疑问,因此,诗内含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表现方式却委婉含蓄,不动声色,这正是李商隐最擅长的讽刺诗的处理方式。

❸ 找一个典故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版骑又权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这里大致归纳为两个成语,论事则曰“释车下走”,论理则曰“欲速不达”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