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歇后语
是C81的么?
作业也要搜?
只不过我也在搜!
给你个故事把: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些人主要是水军,是作战的主力,但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于水战,长途而来生病的也很多。这些分析使孙权看清了形势,同意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军士与刘备一起战斗。
曹军驻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铁索把战船锁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用“火攻”的方法进攻曹操。一天夜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部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战船,船上装着灌了油的柴草,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他们同时点火,火船顷风向曹操的战舰驶去,曹军战舰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烧到了岸上,曹军死伤很多。
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后,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国号为“魏”,都城为洛阳。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发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孙权则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公元 222年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才结束。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
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编辑]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编辑]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编辑]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编辑]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传说、演义,和历史有较大的区别。
[编辑]
附录
[编辑]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
《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
[编辑]
赤壁的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编辑]
参考书目
*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 蒋永星. 「周郎赤壁何处」,《历史教学》,1980.12,50
* 解放军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1986
* 李友松. 「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中华医史杂志》, 1981年第11卷第2期
* 张作耀. 《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给点面子选最佳答案把!!!
⑵ 关于龙的歇后语作文350字
恶龙不斗地头蛇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托凤攀龙 〖解释〗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人中龙虎 〖解释〗比喻人中豪杰.
攀龙附骥 〖解释〗攀:攀附;骥:好马.比喻攀附圣贤,归附俊杰.
烹龙炮凤 〖解释〗①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亦作“烹龙庖凤”.亦作“烹龙煮凤”.
炮龙烹凤 〖解释〗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也指一种肴馔名.同“炮凤烹龙”.
炮凤烹龙 〖解释〗①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②指一种肴馔名.
矫若游龙 〖解释〗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画龙刻鹄 〖解释〗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
画龙不成反为狗 〖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虎踞龙蟠 〖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据龙蟠 〖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超龙骧 〖解释〗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变龙蒸 〖解释〗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笔底龙蛇 〖解释〗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大水淹了龙王庙 龙王庙:管水之神的庙宇.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互相之间发生了争端.
祖龙之虐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
掷杖成龙 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也很好.费于是向老翁学道,后来骑着老翁所给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变成一条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掷杖成龙”为典,借指还乡.
真龙天子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
真龙活现 形容逼真.
云蒸龙变 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云起龙襄 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鱼质龙文 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虚有其表.
鱼跃龙门 同“鱼化龙”.
鱼升龙门 同“鱼化龙”.
鱼龙漫衍 见“鱼龙曼延”.
鱼龙曼延 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曼衍”.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②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
鱼龙曼羡 喻世事变幻.
鱼龙变化 谓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
鱼龙百变 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
一龙一猪 比喻两个人高下相差极大.
绣虎雕龙 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舞凤飞龙 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屠龙之伎 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土龙沐猴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岁在龙蛇 《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谓命
岁在龙虵 见“岁在龙蛇”.
尸居龙见 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神龙失埶 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龙马壮 喻身体健壮、气宇轩昂.
神龙见首 清赵执信《谈龙录》:“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后以“神龙见首”指诗文跌宕多姿.
如龙似虎 形容勇猛有活力.
日角龙颜 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龙庭 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雀马鱼龙 泛指珍禽异兽.语本《汉书·西域传赞》:“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青龙金匮 指六辰.谓良辰吉日.旧时星命家以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司命等六辰为吉神,六辰值日,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前怕龙,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潜龙伏虎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骑龙弄凤 ①比喻成仙.②比喻腾达.
批逆龙鳞 同“批逆鳞”.
烹龙煮凤 见“烹龙炮凤”.
烹龙庖凤 见“烹龙炮凤”.
炮龙烹凤 见“炮凤烹龙”.
攀龙讬凤 犹言攀龙附凤.
描龙绣凤 指精美的手工刺绣.泛指古代女红.亦作“描鸾刺凤”、“描龙刺凤”.
曼衍鱼龙 曼衍:亦作“漫衍”、“曼延”,巨兽名,古代仿照它排演百戏节目.鱼龙:古代百戏节目.古代演出的杂戏名.比喻事物的离奇变幻.亦作“鱼龙曼衍”.
马足龙沙 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马水车龙 犹言车水马龙.
龙姿凤采 形容姿态风采非凡.
龙争虎战 同“龙争虎斗”.
龙睁虎眼 形容蛮横霸道.
龙蛰蠖屈 喻隐居不仕.语本《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龙章秀骨 喻文章秀逸遒劲.
龙章麟角 比喻珍希,不凡.
龙章凤函 喻文采炳焕.
龙章凤彩 不凡的仪表风采.
龙战鱼骇 喻战争激烈.
龙战玄黄 见“龙血玄黄”.
龙战虎争 同“龙争虎斗”.
龙跃虎踞 喻超逸雄奇.
龙跃鸿矫 喻高举远逝.
龙御上宾 见“龙驭上宾”.
龙驭上宾 亦作“龙御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因用“龙驭上宾”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龙游曲沼 传说龙耀五彩,所以以游龙为喻.沼:池子.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
龙颜凤姿 指帝王之相.
龙言凤语 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龙血凤髓 比喻高贵的血统.
龙兴云属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遂以“龙兴云属”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
龙行虎变 《易·干》:“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遂以“龙行虎变”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
龙兴凤举 喻王者兴起.
龙心凤肝 喻指极珍贵稀有的名菜.
龙骧麟振 龙骧,昂举腾跃貌.麟振,语出《诗·周南·麟之趾》:“鳞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传:“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因以“龙骧麟振”喻将军恩威兼备.
龙骧蠖屈 喻随时屈伸、上下.
龙翔虎跃 喻奋发有为.
龙骧虎啸 喻气概威武.
龙骧虎跱 雄踞貌.
龙翔凤翥 ①喻瀑布飞泻奔腾.②喻神采飞扬.
龙翔凤跃 见“龙翔凤舞”.
龙翔凤舞 犹言龙飞凤舞.
龙骧凤矫 龙腾凤飞.喻指行动迅猛.
龙骧豹变 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变化.
龙威燕颔 形容威严雄武的相貌.
龙威虎震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龙头锯角 喻大胆冒险.
龙跳虎伏 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龙腾虎掷 同“龙腾虎蹴”.
龙腾虎踯 同“龙腾虎蹴”.
龙腾虎啸 声势壮盛貌.
龙腾虎踞 势力强盛,雄据一方.
龙腾虎蹴 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
龙腾凤集 喻王业兴盛,英雄会合.
龙腾豹变 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
龙首豕足 犹言牛头不对马嘴.谓对书义的解释与原旨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龙生九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龙生九种 见“龙生九子”.
龙神马壮 谓像骏马一样的有精神.
龙伸蠖屈 形容笔势飞动,书法高超.
龙蛇飞舞 见“龙蛇飞动”.
龙跧虎卧 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
龙屈蛇伸 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
龙潜凤采 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现.
龙蟠虬结 犹言旋绕纠结.
龙盘虎拏 虬曲苍劲貌.
龙蟠虎绕 犹言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龙蟠虎踞 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
龙蟠虎伏 雄踞貌.
龙蟠凤翥 谓贤者遁世归隐.
龙盘凤翥 ①喻山势雄壮蜿蜒.指王者的气象.②喻书法笔势飞动貌.
龙盘凤逸 喻怀才不遇.
龙盘凤舞 喻山川雄踞蜿蜒,有王者气象.
龙攀凤附 犹言攀龙附凤.
龙拏虎掷 犹言龙争虎斗.
龙拏虎跳 犹言龙争虎斗.
龙拏虎攫 犹言龙争虎斗.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门点额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有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故以“龙门点额”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龙眉凤目 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
龙眉豹颈 形容勇士的长相.
龙楼凤池 指禁省,皇宫.
龙楼凤阙 帝王宫阙.
龙楼凤阁 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龙楼凤城 犹言龙楼凤池.
龙举云兴 同“龙兴云属”.
龙举云属 同“龙兴云属”.
龙精虎猛 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龙江虎浪 形容惯于兴风作浪.
龙荒朔漠 北方塞外荒漠之地.亦指在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国家.
龙荒蛮甸 指边远蛮荒之地.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龙化虎变 《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龙胡之痛 《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昂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
龙虎风云 ①《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以“龙虎风云”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龙翰凤翼 喻杰出的人才.
龙翰凤雏 喻杰出的人才.
龙鬼蛇神 喻奇诡怪僻.
龙飞虎跳 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飞凤翥 形容笔势雄奇飞动.
龙飞凤翔 ①谓帝王的兴起.②比喻仕途得意,飞黄腾达.
龙幡虎纛 将帅之旗.
龙多乃旱 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
龙蹲虎踞 犹言龙盘虎踞.
龙断之登 谓谋利求财.龙,通“垄”.
龙断可登 谓可经营得利.龙,通“垄”.
龙雕凤咀 喻辞藻之美.
龙德在田 《易·干》:“‘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龙德在田”谓恩德广被.
龙雏凤种 指帝王后裔.
龙驰虎骤 谓群雄逐鹿.
流水游龙 语本《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后因以“流水游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
酒龙诗虎 见“酒虎诗龙”.
酒虎诗龙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蛟龙戏水 比喻刀枪棍棒等武器使得轻松自如,灵活多变.形容武艺精湛纯熟.
活龙鲜健 形容健壮有活力.
火龙黼黻 《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黄龙痛饮 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画龙点晴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虎掷龙拿 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虎略龙韬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窟龙潭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步龙行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鹤骨龙筋 瘦挺虬曲貌.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龟龙麟凤 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贯斗双龙 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善望气,见斗牛间常有紫气,固命雷焕为丰城令访之.焕到县,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两宝剑,华与焕各佩其一.后华死,失剑所在.焕死,焕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光彩照水,波浪惊沸,
讬凤攀龙 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附凤攀龙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凤子龙孙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凤翥龙骧 形容奋发有为.
凤翥龙翔 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翥:鸟飞.
凤翥龙蟠 像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回旋多姿.
凤臆龙鬐 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
凤箫龙管 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
凤舞龙蟠 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
凤舞龙飞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凤髓龙肝 比喻珍奇美味.
凤毛龙甲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凤楼龙阙 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
凤狂龙躁 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
凤骨龙姿 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
凤附龙攀 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后以“凤附龙攀”谓依附帝王权贵建功立业.
飞龙在天 比喻帝王在位.语本《易·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飞龙乘云 指龙乘着云彩上天.比喻英雄乘时机而得势.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见“鼎成龙去”.
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打虎牢龙 犹言打凤牢龙.
打凤牢龙 亦作“打凤捞龙”.①喻安排圈套使强有力的对手中计.②喻设法寻找合适的人选.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龙精虎猛: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陈残云《山谷风烟》第21章:“大家一夜没睡好,到如今还是
龙精虎猛.”
龙驹凤雏: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晋书·陆云传》:云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幼时吴尚
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龙举云兴:形容人之风度威仪.《东观汉记·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
姿,固非人之敌,翕然龙举云兴,三雨而济,人无能名焉.”
龙楼凤阙(城、池、阁):指帝王宫殿楼阁.宋欧阳修《鹎?词》:“龙楼凤阙郁峥嵘,深宫不闻更
漏声.”元马致远《拔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龙马精神:比喻老而弥健的精神.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龙眉豹颈:形容勇士的长相.《北齐书·高昂传》:“昂字敖曹,乾第三节.幼稚时,便有壮气.长
而?傥,胆力过人,龙眉豹颈,姿体雄异.”
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水浒》第9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辰,三牙掩
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
龙门点额:比喻仕途失意或科场落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回》:“《尔雅》曰:‘鳝,鲔也.’
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警世通言》:“龙门点额,金榜无名.”
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乔墓在京茂陵,国乱时,有人
盗发之,都无所见,惟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狮吼.”
龙拿虎掷(攫,跳):犹言龙争虎斗.宋喻汝《八阵图》:“笑云此公大肚皮,龙拿虎掷堆胸胄.”
第一生肖:其一是龙的成语:
白龙鱼服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暴腮龙门
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藏龙卧虎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成龙配套
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乘龙佳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佳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乘龙快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打凤捞龙
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
得婿如龙
形容得到称心如意的佳婿.
二龙戏珠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风从虎,云从龙
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伏龙凤雏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龟龙鳞凤
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龟龙片甲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虎斗龙争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虎踞龙盘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虎穴龙潭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画龙点睛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活龙活现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
骥子龙文
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蛟龙得水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矫若惊龙
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来龙去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老态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麟凤龟龙
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龙飞凤舞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龙凤呈祥
指吉庆之事.
龙肝豹胎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肝凤脑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肝凤髓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驹凤雏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龙鸣狮吼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龙盘虎踞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龙蟠凤逸
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龙蟠虎踞
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
龙蛇飞动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龙生九子
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龙潭虎窟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龙潭虎穴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龙腾虎跃
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龙跳虎卧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龙骧虎步
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龙行虎步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龙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龙吟虎啸
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跃凤鸣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龙章凤姿
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
龙争虎斗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攀龙附凤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盘龙之癖
指爱好赌博的恶习.
炮凤烹龙
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跑龙套
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配套成龙
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烹龙炮凤
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前怕龙,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乔龙画虎
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群龙无首
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人中之龙
比喻人中豪杰.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生龙活虎
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尸居龙见
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屠龙之技
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土龙刍狗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望子成龙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卧虎藏龙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匣里龙吟
宝剑在匣中发出龙吟般的声响.原指剑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见用.
药店飞龙
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世龙门
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
游云惊龙
形容书法精妙.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龙曼衍
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元龙高卧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元龙豪气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云龙风虎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云龙井蛙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云起龙骧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直捣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一直打到黄龙府.指捣毁敌人的巢穴.
其二是龙的歇后语: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名言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9、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2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中国现代名言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西方名言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古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3、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5、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7、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对联(有些不是)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为白鹿书院题)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养心莫若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石韫玉)
读古人书
友天下士
(包世臣)
世间唯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包世臣)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包世臣)
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
(李文田)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姚文田)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传为明代 顾宪成作)
窗间白发催愁境
烛底苍头劝读书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到穷时自有神
(郑板桥)
读书不知味
不如束高阁
(袁枚)
读书已过五千卷
此墨足支三十年
(袁枚)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自题书斋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
至乐无声惟孝悌
太羹有味是读书
(鲁迅 三味书屋木刻对联)
都无做官意
唯有读书声
(蔡元培自撰联)
闭户读书真得计
当官持廉且不烦
(增国荃)
读书身健即为福
种树华开亦是缘
(吴廷康)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
有关国家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
板凳要做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读书
(郁达夫)
有打瞌睡豪杰
无不读书神仙
有奇书读无他好
与古人游何所期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春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多读书
文要醒人方为贵
论当济世始称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谜语
【单字谜】 安下心来读书 (猜字谜)谜底: 今
【单字谜】 春随流水去,送来读书声 (打一字)谜底: 梳
【诗文谜】 东林岂止读书声 (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 风流天下闻
【成语谜】 读书不误人 (打一成语)谜底: 开卷有益
【成语谜】 读书成才 (打一成语)谜底: 不学无术
【古今人名】 刘项原来不读书 (打《三国演义》二人物)谜底: 王双、文丑
【春风吹又生】(书名)谜底:复活
【采访员金榜挂名时】(书名)谜底:官场现形记
【打不打】(书名)谜底:战争与和平
【大个子一向领先】(书名)谜底:高老头
【悔不用心早读书】(字谜)谜底:诲
谜题:关公和张飞 (打一法国名著)
谜底:红与黑
谜题:旧账不勾销 (古代著作)
谜底:史记
谜题:仁人志士皆已逝 (鲁迅作品)
谜底:二心集
谜题:皇帝亲笔 (古代著作)
谜底:后汉书
谜题:一生为官廉当先 (打一古籍)
谜底:清史
谜题:下不着地 (打一台湾小说名)
谜底:失火的天堂
谜题:相如引车避匿 (打一世界名著)
谜底:威廉·退尔
谜题:阴阳易法 (打一小说名)
谜底:家变
谜题:由于远视眼而戴 (打一清代小说)
谜底:镜花缘
谜题:一载 (打一古代著作)
谜底:石头记
谜题:一旬 (打一小说名)
谜底:减去十岁
谜题:舍武当,转爱琴。 (打一古籍)
谜底:山海经
谜题:子产 (打一书名)
谜底:一个人的诞生
谜题:一字师 (打一古代著作)
谜底:梅花易数
谜题:破镜重圆 (古代著作)
谜底:再生缘
谜题:智斗 (打一书名)
谜底:动机与人格
谜题:自言自语 (打一书名)
谜底:我是一片云
谜题:游记 (古代著作)
谜底:水经注
谜题:再加工 (打一外国名著)
谜底:复活
歇后语
读书人当兵——能文能武
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独眼龙看书——侧目而视
独眼龙看书——斜视
道士念经——照本宣科
耗子啃书--咬文嚼字
井底下看书——学问不浅
贾宝玉看《西厢记〉——戏中有戏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口传家书--言而无信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盲人读书——瞎摸
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小学生看书——念念不忘
猪八戒读书——竟充识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