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寓言
有天复兔子看见蚂蚁制把自己埋进土里,只露出一条腿。
就问它干嘛。
蚂蚁说:“嘘,别出声,没看见大象来了吗?我要绊它丫的!”
第二天,兔子又看见一头大象把自己埋进土里,只露出一条腿。
也跑去问它干嘛。
大象闻言眼眶一红,噙着眼泪说:“那只死蚂蚁昨天害得我兄弟成了半身不遂,现在还在医院躺着。我今儿要替我兄弟报仇,怎么着也得绊它个精神分裂!
❷ 什么是寓言和寓言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1】含义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与〈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1.有所寄托的话.《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陆德明 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2.指托辞以寓意.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元佑 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3.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 希腊 《伊索寓言》等.
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2】而寓言的意义通常是从故事中给人的启示和知识
可以说寓言是内容,寓言的意义是结果启示
❸ 怎样理解 老人与海 的寓言化和象征化特征
《老人与海》
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又是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❹ 急:Allegory寓言和symbolism象征主义的区别
Symbol 象征
sth. that represents sth. else
a person, object, or event that suggests more that its literal meaning
not hidden
cannot be restricted to a single meaning
suggestive rather than definitive
literary symbols
traditional, conventional, or public meanings,
may be established internally by the total context of the work in which it appears
can be a setting,character,action,object,name,or anything else in a work that maintains its literal significance while suggesting other meanings
Conventional symbols: symbols that are widely recognized by a society or culture. They're used to reinforce meanings by writers.
How to do with symbols?
Keeping track of the total context of the story → decide whether the reading is reasonabl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facts
be sensitive to the meanings that the author associates with people,places,objects & actions → a close reading of the story will allow us to see how & why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symbolic meaning that way.
Allegory 寓言
a character, object, or incident which indicates a single, fixed meaning
the primary focus is on the abstract idea called forth by the concrete object
definitive rather than suggestive
Most modern writers prefer the exploratory nature of symbols to the rective nature of pure allegory.
❺ 西门吹雪的象征寓言
古龙一生中写了不少剑侠,当中最为他所喜爱和称许的首推西门吹雪。古龙笔下的这位一代剑神,乃万梅山庄庄主,而且更是个医药大行家。他总是穿一身白衣,脱俗出尘,气质胜仙,不但轻功卓绝,剑道更达至“无剑境界”的巅峰。这位剑神是一个寓言人物(allegorical figure),在中世纪时期,流行用人物来表现罪恶或优良品格,如七宗死罪(seven deadly sins)便是寓言人物。而西门吹雪他的人与剑已合二为一,他是“剑”的化身。古龙便是透过西门吹雪这个崇高(sublime) 人物表达他的艺术理想。当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油然而生敬慕之感,这类作品所创造的审美价值便是崇高。 古龙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崇拜的情感,描绘的是具有现实生活特征的崇高型的人物,成功令西门吹雪在读者心中产生崇高的美感。崇高型人物往往高出一般人很多,令人敬畏崇拜,更令人产生由崇敬仰慕而来的恐怖感和惊奇感,并激发起人自身的豪壮感情。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当人的“自我保存受到威胁就引起恐惧,恐惧就是崇高感的主要内容。”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师康德亦认为在人心中先引起恐惧接著就会引起崇敬。西门吹雪总是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他的名字已令人联想起一幅西门外,北风吹起漫天雪花的图画。他白衣如雪,他的心也冷如雪。他的人与剑都令人心寒,他与世人有很远的距离,却给人一种恐怖的美感。这里也表现了古龙对强者的崇拜,有评论家甚至认为古龙对强者的崇拜超过对于“善”的肯定。而且的确,古龙笔下的西门吹雪在江湖上是无人不惧的。在《剑神一笑》中,古龙便透过绝顶杀手绣花鞋听到西门吹雪的名字之后的反应,表现出西门吹雪的可怕:
她从未想到只凭一个人的名字也能让她这么害怕,她这一生中好像从来也没有怕过什么人。
甚至身为西门吹雪唯一知己的陆小凤,他在酒后亦在老实和尚面前承认只有在西门吹雪面前他从来不敢胡说八道,因为在世上只有西门能杀他,到他真正危险时也只有西门能救他。西门吹雪的剑使他与世隔绝, 令他全身全心更孤冷、更寂寞、更专注真诚,成为万人敬畏的一代剑神,同时也是“杀气”的典型化身。 西门吹雪是剑的化身,是剑的拟人法。古龙赋以他剑痴的特性,使他成为一个寓言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中,蒲松龄是写“痴人”的高手,他的《聊斋志异》中便创作了不少花痴、书痴和情痴,如〈黄英〉中的花痴马子才、〈书痴〉郎玉柱和〈阿宝〉中的情痴孙子楚等。古龙亦承继了他的传统写了西门吹雪这个剑痴。西门吹雪以追求剑道最高境界为人生中最大、也是唯一的目标。他对剑的爱好达至痴迷的程度,只有性痴之人才会不顾一切做自己所好之事。如要在所追求的道上达到顶峰,就必须对追求的“道”有一种狂热的爱好,西门吹雪的“道”就是他的剑。
这些“痴人”在寻常世人眼中,他们行为乖僻,难以理解。他们对嗜好的执著,其实是一种纯粹无垢的高尚情操。蒲松龄对“痴”便有很精辟的解释: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所谓性痴其实是种“雅癖”,是天真无邪的嗜好,不存在半点利欲私心,是一种愚而不蠢、慧而不黠的气质。西门吹雪这种“痴人”显然是与世隔绝,他敢做世人之不敢为, 但不善世务。他保持著纯洁的心与世俗对抗,亦就是这份“痴”与陆小凤的“真”正好互相呼应,所以他们可成为莫逆之交。其实作者古龙也是甚为“性痴”的,他性情怪诞,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他对武侠小说的热爱与西门吹雪对剑的狂热同样炽烈。所以在古龙心目中,只有西门吹雪这种对剑执迷、不懂人情世故的“痴人”才有资格成为剑神。古龙就是这样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把自己“狂痴”的精神注入西门吹雪的心中。
西门吹雪这名字已隐喻了他出尘脱俗、傲岸不群的冷峻性格。他把生命奉献给剑道, 他认为杀人乃最神圣的事, 所以每次在他杀人之前必会斋戒沐浴。在《金鹏王朝》里他把杀人说成是一种艺术:
这世上永远都有杀不尽的背信无义之人,当你一剑刺入他们的咽喉,眼看著血花在你剑下绽开,你若能看得见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就会知道那种美是绝没有任何事能比得上的。
他虽然视杀人为他一生最重要和最庄严的事,但他并不喜欢杀人,杀人并不能为他带来快乐。他杀人后总是轻轻吹去剑峰上的最后一滴血,那一刻有著无尽的寂寞和苍凉。他为剑而活,摒弃世俗之气,痴于武功而痴得清灵。他这份“痴”是深情执著,慧黠而过,基于“志凝”这种人格精神,他把握著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物所动,不容自己的进取,直到臻于完满的程度,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向理想前进的自觉。这种“自觉”便成为他达到至高至极的剑道境界的途径。他不时出手相助好友陆小凤,但其实帮忙只是一种形式,他只是干自己喜欢的事。陆小凤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称西门为“半疯半痴的神”。西门吹雪亦说他练的是杀人的剑法,在他剑下没有点到即止,只有你死我活。就是由于他的执著,虽然他所杀的大多是该死的恶人,但也有不少为了逞强而挑战他的人无辜死于他的剑下。像好胜的峨嵋少侠苏少英,西门吹雪明知他并非奸邪之徒, 但既然他要向自己挑战,西门便只有杀死他,因为西门是为剑而活的。所以就算他明知自己心中有牵挂,很大可能会死在叶孤城剑下,但他还是要与叶孤城决战。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剑神可以死,但不可以败。正如米艾斯(H. A. Myers)所言悲剧英雄“宁愿死亡、宁愿作出任何牺牲亦要得到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东西。”
正正是这种对“剑”的痴狂, 使西门吹雪在剑道上达到巅峰, 成为古龙武侠世界中最为尊贵的一代剑神。“剑”虽然令他在武功上成为无敌,但同时亦使他远离人世。其实这位剑神是经历过一段人世间的历练的,这个历练过程亦是古龙为了造就剑神的诞生而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