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典故
Ⅰ 关于龙的传说与典故,谢谢啊!
《创龙传》中提到,龙泉乡是在青海省某处地方,事实上青海省又有没有龙泉乡呢?前段已有说过,差不多每个省都有以「龙」命名的地方,而以龙泉为名的地方亦有好几个。那龙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在唐朝以前,此地称为龙泉乡,唐朝开始在此建县。龙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龙泉宝剑」而来。据春秋时代越国的史书《越绝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听说吴国有个干将,越国有个欧冶子,都是铸剑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请两位名家为楚国铸几把铁剑。二人应聘之后,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铁矿精华,铸成三柄宝剑,一曰龙渊,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来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龙渊剑便改称为龙泉剑。刚才说到的浙江省龙泉县,县城以南有一剑池湖,相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也称为龙渊,因此此地才称为龙泉。
但是还有几处地方也叫龙泉。浙江省除了刚才的龙泉县外,亦有一处龙泉在永嘉县。据《水经注》说,泉眼之中水纹成为蛟龙的形状,牲畜都不敢在这里饮水。河南省西平县也有个龙泉。古书上说此泉水可以砥砺刀剑,使刀锋坚利。江西有一龙泉场,南唐时曾立为龙泉县,现在叫遂州。贵州有一龙泉坪,明清时也称为龙泉县,后来改为凤泉县、凤岗县。那么,青海省有没有龙泉乡?在可考的数据中,没有。也许有小村小乡是这样叫也说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仑就不得而知了。
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Ⅱ 杭州西湖名称由来,有什么典故
名称的由来:
1、湖泊位于杭州城的西部,和西施没有任何关系。
2、其实,在唐朝之前,西湖还曾有过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圣湖、潋滟湖、金牛湖、龙川、西陵湖、钱塘湖、上湖等十几个名称,西子湖的雅称是从苏轼的那首诗广为流传之后才出现的。
西湖由来的典故:
传说天上金童玉女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捡到了一块玉石,经过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颗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泽照耀能形成绿洲和让鲜花绽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去抢这颗明珠,争抢的过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间,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这个神奇的传说,让西湖之美更显神秘。
(2)龙虾典故扩展阅读:
关于西湖的故事
1、白娘子与许仙
我国四大古典传奇之的《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娘娘相识在此,同舟回城;后又在这里邂逅重逢,言归于好,演绎成《断桥相会》这出许多剧种作为保留剧目的折子戏。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2、虾龙圩
三墩有一个地方,叫虾龙圩。这“龙” 有的人认为写错,应该是“笼”,说是只有龙虾,没有虾龙。那“虾笼”是捕捉河虾的竹笼,这一带以前家家户户都编织虾笼。其实两种叫法都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当年朱元璋下江南,一天,行至三墩虾龙圩村。谋臣刘伯温极目四望,不由得失声赞叹:“好一处风水宝地!”但得知此村名为“虾龙圩”后,他担心百姓尚待安抚却要乱贼作祟,朱元璋下令要在村中开凿河道,名义上消除水患,意为砍断“王龙”背脊。
又下令在距村二里的河墩东西两侧,分别建造两座石桥,西边一座叫文星桥,东边一座叫武星桥,以彻底破掉风水。
桥造好了,刘伯温一看又不好,虾龙就是虾之龙,也就是“龙虾”。“龙虾”要顺河水游走跑掉,这么说皇帝的“龙位”要保不住。于是他让村民砍下竹子,劈成竹丝,编成葫芦样的笼子,在笼子里放入一些麦麸作为诱饵,将它放入河里一试,果然虾儿都乖乖地束手就檎。
3、金莲寺
明朝年间的一天清晨,在杭城运河边的船埠码头,有一个道人模样的人在等候轿夫,准备坐轿赶路。正好这时有两个轿夫抬着一顶空轿迎面过来,那道人模样的人便挥手叫轿夫停下,说服两轿夫先上路后讲价说不会亏待他们后便离开了船埠码头。
他们一路经松木场,过西溪花坞,再过西、东两穆坞,一直抬到十里横山的大岭上。坐轿人休息片刻后继续上路,并指着右边的山间小径要轿夫往上抬。轿夫花了近两个时辰在高山险道上却抬着非常轻松,如履平地一般。就这样一直抬到山顶,在一庙宇前停下,道人就进了庙宇。
他们久久不见道人出来便进屋去找人要工钱,奇怪的是庙宇内空无—人,却见堂前坐着一尊神像,手握宝剑,气势威武,两轿夫只好自认晦气便出了庙宇准备下山。正当他们走到轿前,却看到轿椅上放着两个红包,发现里面装的钱数竟比他们预想的多了10倍。
再说这庙宇就是真武庙,庙内这神像就是真武圣帝,这次是圣帝菩萨化作凡人,从武当山回老家。民间盛传这圣帝菩萨很灵验,有求必应,因此上老焦山进香朝拜者众多。后来,一批信徒怕山髙路远不方便朝拜,因此有意要将圣帝菩萨请到龙门坎村附近来供奉。
结果到了老焦山下小山上歇脚后就再也背不起来。就这样百姓们于是就地建起庙宇。从此,老焦山上的真武庙就移至龙门坎附近的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