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字有关典故
㈠ 年年有余与鱼的关系 有没有典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鱼文化,鱼就是祥瑞之物,在人们看来象征着富贵吉祥,又内因为鱼和余谐音,“年容年有余”,已经是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
中国鱼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雕刻件,绘画,剪纸,都会出现饱含寓意的中国鱼题材,农家人过春节的时候经常会在窗户上填满带鱼的贴花,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粮食。
中华民族的鱼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但有神话传说,从唐代开始就有实实在在的鱼文化----鱼符。
鱼符,古代最早的身份证,在贞观年间就出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它由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
鱼符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官居级别、俸禄几许以及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新唐书·车服志》记载:“附身鱼符者,以名贵贱,应召命。”在当时只有在朝中为官的人才有资格佩戴鱼符,是身份的象征。
㈡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么翻译
1、我。
《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余的。
《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那其他多余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3、遗留的。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译文: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4、盈余。
《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
译文:如果粮食很多有盈余,那么办什么事情还能办不成呢?
5、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2)余字有关典故扩展阅读:
文言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多余[ō yú]
超过需要的数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钱存入银行。
2、业余[yè yú]
工作时间以外的:业余时间。
3、富余[fù yu]
足够而有剩余:这里抽水机有富余,可以支援你们两台。
4、余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歌声美妙,余味无穷。
5、余威[yú wēi]
剩余的威力:傍晚,地面仍发散着烈日的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