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益母草典故

益母草典故

发布时间: 2022-11-07 20:43:01

A. 求“独活灵芝草 当归何首乌”的典故

中药对联妙趣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中药宝库里,那些中药名及成药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悠深的寓意。几千年来,不少文人雅干与祖国的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巧妙地运用药名拟定药联,级药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在表现手法上也颇为工整严谨,使人们读后即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药、成药的知识,极富情趣。 据传,明朝年间,有一位对中药对联颇有造诣的文人,听说浙东一带有位姓李的老中医,不仅熟谙医道,还擅对联,联中往往能巧妙嵌入一些中药名,虽在平仄、切竟上不很讲究,但他往往是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确实算得上位“捷才”。一天,这位文人慕名前往造访,老中医出门拱手相迎。来窗口刚踏入院子,见墙根边种了一丛丛的竹叶,一下子触景生情,为了试试老中医的高才,便故意称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老中医一听便知道对方已开始向他出“考题”了,微微一笑,当即应道:“伤寒尤妙小柴胡。”升堂入室后,只见墙上挂着老中医手书的中堂对联:“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客人读后暗暗颔首赞许,深知眼前这位老中医非同凡响,不可等闲视之。待宾主坐定后,故又不慌不忙地念出一句早就准备好的长联:“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不料老中医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捋了捋长须,慢言慢语地答道:“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如云母天仙。”来窜闻之大惊,本以为这联定能难倒老中医,没想到老中医竟然不作过多的思考,就能用中医药名对出这句十分工整、妥贴的下联,不禁由衷地佩服。鉴别时,见庭院有几盆玫瑰,不胜感叹,又口占一句上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老中医笑了笑,拱拱手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窜人朝老中医深深一躬,赧颜离去。 类似以上这些妙趣横生的中药对联,在我国医药界和民间,枚不胜肖,现将搜集到的一些中药对联抄录于下,以供欣赏。 当归方寸地;独活世人间。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金钗布裙过半夏;栀子轻粉迎天冬。红娘合欢一见喜;紫苑迎春广木香。刘寄奴含羞望春花;徐长卿砒霜采腊梅。霞天采云千里光;仙鹤太子万年青。使君子走边疆三七当归;折头翁准备关门半夏附子。四君子讲八法降乌贼不用大戟;两仙膏话四珍优海龙专使虎杖。红娘子,插金簪,将军一见喜;白头翁,服丹砂,常山万年青。想当年,矢知母,别莲子,走了几个月季,过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斩荆芥,披蒺藜,满道桔梗;到如今,心甘遂,酬远志,经历千离百合,赢来万家合欢,又茴香里,半途中赏红花,走熟地,路路皆通。

有位中医,善于用中药名作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加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在喜庆的日子,特别在新春佳节,各行各业,以对联形式表达情怀。我在游逛中,注意各家贴出的对联,发现奇特精彩的 对联,抄写收集,下面介绍中医对联与读者共欣赏。

B. 求古代美容的故事

古代美容的故事:
1.据载,何首乌是顺州南河县人,祖父名叫能嗣,父亲名叫延秀。能嗣原名叫田儿,自小身体虚弱,长大成人后,没有性欲,经别人指点,到山中从师学道。一天酒醉后卧在野外石块上酣睡,一觉醒来,天色已晚,忽见二株藤枝叶纷披,渐渐枝叶互相交缠,过了一段时间才分开,片刻后又交缠在一起,使他十分惊奇。翌日,能嗣顺藤挖根,将块根请人辨认,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药材,有位老者说,可能是一种仙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连服了7天,便开始有了性欲。连服三四个月后,体质逐渐强壮起来;服用1年,宿疾痊愈,容颜焕发,毛发乌黑有光泽。之后的十年中连生了几个儿女,便把田儿改为能嗣。他又把此药给儿子延秀吃,延秀又把药传授给儿子首乌服,祖孙三代都活到了130多岁。首乌的邻居李安期,与首乌是好朋友,他吃了此药后也是长寿,并把它公开了,很多人吃了此药均有效验,便把这种能够延年益寿、乌须黑发的药叫做何首乌。
2.武则天的美容秘方,名叫“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不过,制作方法繁杂到变态:农历端午这天采摘全株益田草,不能稍带丁点泥土,否则立时失效;晒干研细过筛,加入适量面粉和水,调和成团如鸡蛋大小,晒干,然后找个泥炉子,底层铺炭,中间置药,上面再覆盖一层炭,烧火煅制,武火烧约一顿饭时间,改用文火煨,这时火力切切不可过猛,否则药变黄黑,也是立时失效;约一昼夜后,把药取出,凉透,瓷钵研成细末,越细越好,最后用瓷罐或玻璃瓶收贮,千万不要受潮,至此才算检验合格出厂。该秘方使用时要加进滑石粉与胭脂调匀,每日早晚用来洗面、洗手,使用后,皮肤会逐渐变得嫩滑白润,十天即显光彩照人,三十天红艳光泽,长期使用,五六十的阿婆也会像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一样。
3.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张贵妃使用的面膏,将新生鸡蛋去黄留清,装入朱砂细末,再用蜡封孔后与其他鸡蛋一起让母鸡孵化,待其他蛋孵化出来后即成美容面膏,古书中称其可以“令面白如玉,光润照人”:又如唐代太平公主使用的“润肤霜”,用阴历三月采撷的桃花阴干后研成细末,加乌骨鸡血调成糊状,用时取适量敷于面部或身上,不仅可以滋养皮肤,促进新陈代谢,而且“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杨贵妃的红玉膏则是用去皮杏仁、滑石、轻粉等研成细末后蒸湿,再加冰片、麝得与鸡蛋清一起调和,早晚洗面后涂于脸上,有润泽皮肤,通利血络之功效……

C. 天坛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D. 猜中药的谜语,谁有

一、打一个中药名
1.百两银子买张皮(桂皮)
2.牧童(牵牛子)
3.石头生苔(滑石)
4.九九归一(百合)
5.穿群而过(贯众)
6.寒冬腊月纸糊窗(防风)
7.胸有大略(远志)
8.药铺关门(没药)
9.30÷5(商陆)
10.举国同庆(合欢)
11.月中神树(桂枝)
12.红色顾问(丹参)
13.五月初五(半夏)
14.苦熬三九(忍冬)
15.剧院灯熄(台乌)
16.人工育珠(附子)
17.警惕家人(防己)
18.机构繁多(百部)
19.大雪纷飞(天花粉)
20.穿林而过(木通)
21.骨科医生(续断)
22.演讲技巧(白术)
23.天府之宝(川贝)
24.打开信来半字无(白芷)
25.皇帝送客(王不留行)
26.出类拔萃(珍珠)
27.酸咸苦甘辛(五味子)
28.冰碑(寒水石)
29.故乡(熟地)
30.黑龙江(川乌)
31.空心树(木通)
32.长辣椒(细辛)
33.珍珠蚌(贝母)
34.如来的巴掌(佛手)
35.吴刚的后代(天仙子)
36.老寿星(千年健)
37.他乡异国(生地)
38.植树造林(防风)
39.逢人开口笑(一见喜)
40.交际广泛(路路通)
41.一笔御寒费(款冬花)
42.千年狐裘(陈皮)
43.白首话当年(白前)
44.自己在人间(独活)
45.想念儿子(相思子)
46.云雾蔽日(锁阳)
47.黑色丸子(乌药)
48.谋士难当(苦参)
49.胸中荷花(穿心莲)
50.西湖秋萸(杭菊)
51.晴空夜珠(满天星)
52.初入其境(生地)
53.长生不老(万年青)
54.老娘获利(益母草)
55.假期休完(当归)
56.老实忠诚(厚朴)
57.众人皆死吾自生(独活)
58.越来越轻(薄荷)
59.浪费钱财(金银花)
60.有言在先(白前)
61.鲜奶芬芳(乳香)
62.木兰涂脂(花粉)
63.天女散花(降香)
64.任人唯贤(使君子)
65.实而不华(无花果)
66.植物学家(通草)
67.无价之宝(金不换)
68.旭日东升(阳起)
69.天池洞水(泽泻)
70.千古留芳(安息香)
71.心心相印(莲心)
72.金秋时节(地黄)
73.蓬莱之音(神曲)
74.冰山雪莲(忍冬花)
75.女红军(红娘子)
76.中流以北即天涯(川断)
77.自由自在(逍遥散)
78.山山相连(脉通)
79.绿林好汉(草蔻)
80.龙王跨下驹(海马)
81.天涯思故乡(怀熟地)
82.峨嵋第一峰(川山甲)
83.他乡遇故知(一见喜)
84.皇帝身上袍(龙衣)
85.万物齐眠梦中幽(全蝎)
86.三九时节冷飕飕(天冬)
87.二十一天不下雨(旱三七)
88.四大金刚弹琵琶(神曲)
89.五百公里一片明(千里光)
90.中秋佳节发书信(八月札)
91.十个世纪才见面(千年见)
92.名郎中勿医相思病(没药)
93.百岁老人鬓如霜(白头翁)
94.卷我屋上三重茅(飞扬草)
95.儿童节放假(六一散)
96.茅塞顿开(脑立清)
97.果在刺中央,秋来满山冈,核仁是良药,安神作用强。(酸枣仁)
98.美丽一姑娘,家住高山上,只因心肠善,为人专治疮。(山慈姑)
二、打两个中药名
99.一物陆地长,一物水中生,姓异治同病,共唤一个名。(草决明,石决明)
三、打四个中药名
100.一人一家多辛苦,儿子再大不离母,百年古书已无用,千里捎书一字无。(丹参,附子,破故纸,白芷)

E. 王不留行有什么典故

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王不留行也叫王不留)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不过是一种草的种子,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呢?

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的,经实验,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这里的事。

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性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性还不把饭菜送来,不由心中火起,便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饱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会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