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仔翅典故
Ⅰ 有历史典故的菜式都有哪些
中国菜名称典故 中国菜名称典故中国菜源远流长,众多风味佳馔均为历代名厨所创,由於深受食者喜爱与推崇而流传至今。人们根据历史的传说编写了很多这些菜名的起由与故事,因而流传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中国菜典故。 神仙鸭子 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 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 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著。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 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 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回锅肉 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白煮肉 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 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开水白菜 四川传统名菜。“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口,鲜美异常。 东安子鸡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路边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那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炒,再喷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吃得赞不绝口,到处宣传此菜绝妙。从此小店专营此菜,名噪远近,竞传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西湖莼菜汤 据《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又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可见莼菜之迷人。莼菜与鸡丝、火腿同烹,碧翠鲜醇,清洌爽口。乾隆游江南,也必尝莼菜汤,有“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之诵。 沛公狗肉 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嗜食狗肉,故此得名。以狗肉、甲鱼与酒、葱、姜、硝腌渍后,加酒、糖、盐、酱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狗肉酥烂腴香,甲鱼软嫩鲜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区的名馔。 奶汁肥王鱼 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国内罕见,产於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为鱼中上品。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刘宴众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混充,被刘安识破,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后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并以奶汁鸡汤煨煮,成为徽菜一绝。 龙井虾仁 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有关。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坐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鼎湖上素 又称鼎湖罗汉斋。用香菇、草菇、银耳、榆耳、桂花耳、竹荪、鲜莲子、白菌、银针(绿豆芽)、笋等,蒸、焯、炒、味而成。特点是色彩典雅,层次分明,鲜嫩滑爽,清香适口。广东制作最为出名。 相传位于今广州西门中山六路的西园酒家,敬奉高僧佛院斋门的名菜是十八罗汉斋。有一次,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庆云大师来广州六榕寺,曾到西园酒家吃过罗汉斋,知道罗汉斋虽由竹荪、发菜、冬菇、草菇、蘑菇、榆耳、银耳、桂花耳、黄耳、湘莲子、佛手果、炸面筋、笋肉、银针、菜心等主料烹制而成,但质味欠佳,遂提出了与上述用料相似的材料,但烹制细节有所变更,试制后为西园厨师所采纳,定名为鼎湖上素。 九转大肠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楼”首创,此楼烧制的大肠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过,后炸,再烧,出勺入锅反复多次,直到烧煨至熟。有一次“九华楼”店主杜某请客,席间有一道“烧大肠”,品味后客人们纷纷称道,有说甜,有说酸,有说辣,有说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议,为答谢主人之盛意,赠名为“九转大肠”,赞美厨师技艺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齐全、工序复杂,口味多变的特点。此菜色泽红润,大肠软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为山东的传统风味菜。 孔府一品锅 一品锅之名源于孔府,是由皇帝赐名的一款孔府名菜,其后代承袭衍圣公,在明、清两代封爵为“当朝一品”官衔。乾隆皇帝赐孔府《满汉全席》银餐具中最大的一件,称当朝一品锅。另外还有一种圆形不分隔的一口锅,名曰 “ 钟鼎一口品锅 ” 。后来的一品锅,因放入的锅料不同,又有燕菜一品锅、鱼翅一品锅、海参一品锅、什锦、素锅等。 红烧大裙翅 鱼翅是鲨鱼鳍的干制品。大裙翅取自大鲨鱼的全鳍。粤菜的大裙翅分作三围,鱼背近头部的前鳍称头围;近尾部的后鳍称二围;尾端的尾鳍称三围。裙翅是鱼翅中之上品。在高级海味中,鱼翅入馔的是最晚的。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有记,但较含糊“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这里所说的鲨鱼筋,可能就是鱼翅。<潜确类书>里也有类似记载“湖鲨青色,背上有沙鳍。泡去外皮,有丝作脍,莹若银丝。”清代,袁枚以其正名列入 <随园食单.海鲜单>,此后一直身价百倍,而登大宾之筵,享誉内外。清光绪拔贡南海人胡子晋著有<广州竹枝词>云“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家别样矜。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贵联升。”并附注云“干烧鱼翅每贵碗六十元。联升在(广州)西门卫边街,乃著名之老酒楼,然近日如南关之南园,西关之漠觞,惠爱路之玉醪春,亦脍人口也。”本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大三元酒家以红烧大裙翅闻名,售价也达六十大洋。主制此菜的名师吴銮乃有翅王之称。 诗礼银杏 这是孔府最早的上等名菜之一,相传孔府诗礼堂是孔子都他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地方,到了宁代,此处长出了两棵银杏,孔府厨师取用这里出产的白果出壳做成菜肴,供学者食用,培增兴味,故取名为诗礼银杏。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闻名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该菜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原料为主,以鸡作为“罗汉”,其中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 一卵孵双凤 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为孔府名厨首创,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其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孔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答西瓜鸡,孔令贻认为该菜制法别致,滋味鲜美,但名称不雅,后来他就将此菜更名为一卵孵双凤,即以西瓜为卵,两鸡为凤,从此该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Ⅱ 粤菜的历史典故
粤菜的历史典故有以下四个,分别是伊府面、护国菜、龙虎斗、谭家菜。
1、伊府面。
伊府面在郑州一带的传说是:唐朝邺城(今河南安阳)有位姓伊的将军。
有一次,他回故里省亲,不料回家立足未定,皇帝忽然传来圣旨,令其还朝。
伊家顾不得置办酒筵,家厨性急之下,将面粉用鸡蛋和成面擀切成面条,下油锅烹炸,再向砂锅内添入高汤,加入海参、猴头菇、熟鸡丝、玉兰片、香菇、木耳等菜料。
2、护国菜
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
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
3、龙虎斗。
龙虎斗又名“豹狸烩三蛇”、“龙虎风大烩”、“菊花龙虎凤”,是闻名中外的广东传统名菜。
以蛇制作菜肴在广东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当地曾有“秋风起矣,独它肥矣,滋补其时矣”之谚,古代曾经作为宫廷佳肴。
4、谭家菜。
谭家菜,谭家菜为清末官僚谭宗浚大人所创。
谭宗浚何许人呢?他是南海郡丹灶人氏。此人高中榜眼却以家宴闻名。在丹灶镇同南庄镇均有对旗杆夹,两条旗杆石上刻有“同治甲戊科进士,钦点榜眼及第”字样,并注明“授职翰林院编修”。
(2)碗仔翅典故扩展阅读
粤菜的形成
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
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游刃有余。后来,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
漫长的岁月,使广东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再根据本地的口味、嗜好、习惯,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考究、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近百年来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之一。
粤菜不断吸收外地特别是中国北方烹饪技艺和西餐烹饪技艺,灵活善变,贯通中西。粤厨们秉持着广东人那种灵活多变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他们具备一种素质,就是对一切可吃的东西,总是无休无止地进行研究,怎样才能把它们加工得好吃,更好吃,以满足人们“常吃常新”的饮食要求。
粤菜具有海纳百川的根基,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
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由北方的“爆法”演进为“油泡法”;
由整形烹制的“扒”改进为分别烹制分层次上盘的“扒”,扩大了用料范围;引进西餐的焗法、吉列炸法、猪扒、牛扒,改造为自己的烹调方法和名菜;借鉴西餐的SAUCE(调味汁)做法,首创了粤菜的酱汁调味法等,无不体现出粤菜的创新性。
Ⅲ 有谁知道,可乐鸡翅的典故,寓意啊
可乐鸡翅是98年兴起的新派川菜里的菜.
餐桌上推出迷宗菜
“迷宗菜”是与四大菜系等“正宗菜”相对而言的。从属性上看,“迷宗菜”是依照当代人的营养健身愿望、饮食审美观念以及餐饮市场上商品(即菜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根据民族性、时尚性、群众性的三大要素,打破正宗传统和门户帮派的壁垒,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借鉴、移植、嫁接、杂交、提纯、定性等方法,广集古今中外四方各族肴馔之长,选取新食料、新炊具、新工艺、新盛器研制而成的特异菜种。
中国人做菜可按地域分川、鲁、粤、淮扬等菜系,这些菜系界限分明,各有风味,互不相干。不过,最近有人打破了这种传统界定,在餐桌上推出了一种分不清“宗派”的“迷宗菜”。
这些菜具有“南菜北烹,北料南做,新料旧烹,旧料新做,西餐中吃,中菜西做”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名菜系中的改良菜。
“迷宗”的新派川菜有了粤菜的精华--活鲜海味,但不是手法简单的清蒸、刺身,龙虾、鲜鲍、三文鱼、猛蛇、白鳝、澳洲带采用辣炒、鱼香烹,独显川味泼辣、丰厚的神韵;甲鱼做成家常菜口味,老菜新烹,鼋鱼土豆一块炖;新料旧烹的迷宗菜有回锅鳜鱼、干煸泥鳅、魔竽烧鸭、水煮黄鳝、泡椒牛蛙;而煎炖鲫鱼锅仔、笨鸡粉皮炖蘑菇、红烧鳝鱼煲则采用了“旧料新烹”。剁椒系列本是湘菜所长,但时下鱼头受宠,川厨们便“迷宗”出椒蒸鱼头。不过,最新奇的怪菜还是软炸大葱根,葱香浓郁、酥脆,口齿留香。
此外,“迷宗”的小吃不少,和面不加一滴水,手擀薄如纸,点火即可燃的“金丝面”,咸鲜利口,细同北京抻了13扣的龙须面;“迷宗”火锅也很精彩,红白汤配以营养保健、适宜夏季食用的“西菜中涮”锅。德国的羽衣甘蓝、新西兰的菠菜、乡野药用时蔬紫背天篓、藤三七、土人参,祛火、清毒,成了夏季涮锅的时尚“贵族”。
有些人觉得迷宗菜不过是店家将做的各种原料乱搭配,但也有专家研究认为,迷宗菜是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新菜系,它吸收了各菜系和国外餐饮长处,积极采用新原料、新调料、新烹饪工具、新技术,因此它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新食材
多姿多彩 红薯出位
薯皮为红色,而皮内侧则为白色,薯肉为红色和黄色,薯心呈紫色,一块红薯居然有5种颜色。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科技站培育出了这种神奇的红薯。这种红薯名为“京变”,是该镇今年引进的新品种,在京郊尚属首次试种成功,从去年开始,他们引进了32个甘薯新品种。新品种中有红皮红肉、紫皮紫肉、紫皮黑肉等多种颜色,用途上也分为水果型、蔬菜型、饲料型等多种功能。有关专家介绍说,五彩甘薯和薯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降血脂、减缓动脉硬化和防癌、抗癌等医疗保健作用。
澄海时兴吃“溪鱼”
近期,“溪鱼”一词在澄海可说是耳熟能详,各大酒楼、排档门前又多了一个“溪鱼”的广告灯箱,民间又多了一句“请你吃溪鱼”的口头禅。而到过澄海做客的人更受到另一种礼遇———请吃“溪鱼”,有人还专门慕名到澄海吃溪鱼,享受又一种“味道好极”的口福。以前在正常的酒楼、大排档根本就看不到来自溪河的淡水鱼,因为请吃的最高礼遇都是吃“山珍海味”,而“海味”就是人们通称的“海鲜”,包括浅海的枪鱼、金龙等海水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惯了海鲜的人们,又有了一种挑剔的吃法,专吃来自溪河的野生淡水鱼,俗称“溪鱼”。据厨师介绍,溪鱼的吃法有两种,一般是吃溪鱼火锅,其配料有芹菜、生姜、上汤、白萝卜、腐竹、珠瓜、青菜等;而另一种吃法是红焖,其配料有生蒜、香菇、肚肉、酱油、味精、油。
日本流行吃大豆氨基酸
日本最近正在流行大豆减肥法,从大豆粹取出氨基酸,来分解脂肪。有人吃了1个月,瘦下6公斤。医师表示,光靠氨基酸,要分解脂肪,根本不可能。正在瘦身的作家雷蒙,展示了他最近的减肥成果,他也搭上最近日本正在流行的大豆氨基酸减肥列车,一天3餐,全吃一种氨基酸制成的代餐,1个月,他说自己瘦了6公斤。
医师:噱头而已
大豆氨基酸减肥,在日本风行,许多产品也跟着上市,但专业医师却认为,这种减肥法,只是一种噱头。这种氨基酸,除了存在大豆里以外,一般的蛋白质类食物也都有,医师还是建议民众,少吃多运动,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才是最佳的减肥方法。
西方流行吃虫
在西方,吃昆虫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成为一种时尚。
昆虫富含各种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和脂肪。事实证明,经常食用昆虫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肥胖、高血压等现代都市病。这既可拥有曼妙身材,又无需忍受节食之苦,何乐而不为呢?昆虫除了能治病,也被制成一些调味品,如食用色素、胭脂红。
昆虫爱好者们现在还成立了各种俱乐部等组织,向人们宣传食用昆虫的诸多益处。许多欧洲国家的妇女甚至将炒熟的蟋蟀带在身边当瓜子嗑,在伦敦的特色食品店还可以买到用蟋蟀、蜜蜂、毛虫等制成的罐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英国还出现了不少专门繁殖昆虫的农场,生意非常兴隆。
福州流行吃“土味”
如今,福州节日市场上的土特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这里荟萃了大江南北的特产,许多农民从山上挑来了土鸡、土鸭、土香菇、野菜上省城叫卖。天上飞的鹌鹑、肉鸽,地上跑的家兔、土鸡、土鸭,现买现宰,格外新鲜。水里生的大菱角,土里长的山药、芋头、南瓜,又香又甜。一些小巷及市场周边都能见到这样现称现宰的活禽店,用谷子喂食的散养鸭价格为每公斤18元左右,即便价格高,求购者仍络绎不绝。福州的土特产品也拉开了高、中、低价格档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许多消费者购买土特产品,不仅自家尝鲜,还特意作为稀罕礼品馈赠亲友,成为福州人年节送礼的新时尚。
美国女人流行吃杏仁果
你知道吗?现在美国女人流行吃的零食是什么?答案是杏仁果,且每周不超过5盎司;营养师指出,杏仁豆是一天然完整的食物,能提供宿主促进心脏健康的营养素,杏仁豆中有某些重要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如维生素E、钙、镁、钾、铜,它还含有植物化学物等,可用来抗心脏病、中风及其它慢性疾病。
人们担心吃杏仁食品也吃进脂肪,一盎司的杏仁豆有14克的脂肪,含有最多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一种有益健康的脂肪,能促进良好的健康),例如一盎司的杏仁豆(约20至25颗完整杏仁),含有9克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及其它对健康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营养师表示,吃水果、蔬菜丰富的低饱和脂肪饮食及杏仁豆,会降低心脏病的危险,国外研究报告透露,妇女每日吃一盎司核果比不吃核果者,死亡率可少于40%。同时,杏仁可给予一个男人满意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可以降低胆固醇值。而饮食习惯中,改吃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饮食,并加杏仁豆在饮食上,会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值,即使总脂肪摄取量占一天热量比率由28%升高至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