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诗中典故
只知道常用的十五个典故,愿能帮到你。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它们以其文字优美、含义深刻著称于世,在诗词中,典故是经常出现的,我国唐宋时期更是涌现出了李商隐、辛弃疾等用典高手,而用典因为它文字简练、深刻,含义婉约、深刻,为古诗词增色不少。
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古诗词常用典故二十个,当然,明天会再次更新二十个!
1、月亮:一般指思乡,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
2、杨柳:因“柳”与“留”谐音,一般指离别,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杨柳又可指思乡。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蝉:象征高洁的品质。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中“我亦举家清”和虞世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长亭:象征送别。如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子规:象征凄惨的氛围。如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等。
6、猿鸣:象征凄凉氛围。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等。
7、羌笛:象征凄切之音。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等。
8、鸿雁:象征信使。如晏殊《清平乐》中“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谁寄”,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9、芭蕉:象征离愁别绪。如吴文英《唐多令》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中“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蒋捷《一剪梅》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10、梧桐:象征凄苦。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11、水:绵延不绝的哀愁。如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相见欢》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秦观《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等。
12、红豆:代指相思。如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朱彝尊《怀汪进士煜》中“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等。
13、吴钩:代指希望建功立业。如李贺《南园》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等。
14、冰雪:象征忠贞的高洁品格。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孝祥《念奴娇》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等。
15、草:反衬凄凉。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刘禹锡《乌衣巷》中“朱雀桥边野草花”等。
❷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解说诗中典故扩展阅读: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❸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
1.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2.《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4.毛泽东《七绝》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5.王绩《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7.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8.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9.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0.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双鲤: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受字数限制,待补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