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词语四字词语
南辕北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
1、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释义】:想去楚国却往北走。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2、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秦国 吕不韦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3、亡羊补牢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释义】: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4、买椟还珠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自】:春秋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释义】:有个楚国的珠宝商人,在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贩卖珠宝。他把一颗最贵重的珍珠,定了最高的价格,并且特制了一个漂亮精致的小盒子。小盒子果然诱人,刚一陈列出来,便被一位顾客看中了,他当场如数付款买了下来。可是这位顾客却把珍珠取出来,还给商人,只把空盒子拿走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5、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义】: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❷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一、刻舟求剑
白话释义: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翻译: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话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朝代:汉
作者:王充
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藏身于破置的小路
三、画蛇添足
白话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四、叶公好龙
白话释义: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朝代:汉代
作者:刘向
出处:《新序·杂事》叶公好龙
翻译: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话释义: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