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典故
1. 历史中的李密是个什么人物
李密<SPAN lang=EN-US>(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人。西晋文学家。父早死,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少时师事谯周,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称。在蜀汉做官,任尚书郎,曾数次出使东吴,极有才辩,为吴人所称赞。蜀亡后,晋武帝多次徵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书陈情,辞不赴召,是为《陈情表》。后祖母死,密才出仕晋朝,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陈情表》一文,词意委婉恳切,全篇感情真实,不事矫饰,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是西晋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陈情表》赏析</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SPAN lang=EN-US>(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BR>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BR>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BR>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BR>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陈情表》陈情二法</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公元<SPAN lang=EN-US>265年,晋武帝司马炎诏素以孝闻名于世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以笼络人心,而李密以供养祖母刘氏为由,“辞不就职”,写下《陈情表》,以明“愿乞终养”之情之志。其陈情之法有二:<BR> 一、陈情于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自己六个月失怙,四岁母嫁,九岁不行,全赖祖母刘氏“躬亲扶养”,以己成长不易的历史衬刘氏养育之艰辛,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刘氏操劳过度,以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其病“日笃”“气息奄奄”,加之“九十有六”的高龄,已是“朝不虑夕”,对病中而又无依无靠的刘氏自己是“侍汤药,未曾废离”,不做孝廉与秀才,不就郎中与洗马,甘冒抗命之罪,杀头危险,以报养育之恩,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BR> 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在叙事中写自己“沐浴清化”,极言君恩之深。不以自己是“亡国贱俘”,而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扪心自问,“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呢?如能允许自己“终养”,则“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言辞恳切,谦卑忠勤,无矫揉造作之情,无巧言令色之语,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达到了眼前不出仕而终养的愿望,也为日后出仕找到了理想的借口,即报知遇体恤之恩而出仕。<BR> 二、除情于智<BR> 李密面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BR> 你为何不出仕?<BR> 祖母病重要尽孝,不能“废远”。<BR> 就无他人可替代?<BR> 无伯叔、兄弟、至亲、童仆,祖母不可一日元臣。<BR> 你是否还在恋旧而拒本朝?<BR> 自己为官是“图宦达”,非“矜名节”,对圣朝感恩戴德。<BR> 何时能出仕?<BR> 祖母病重且高龄,不久将去世,就可“陨首”“结草”。<BR> 仿佛面对武帝,一问一答。正是李密猜透了武帝的心理,故能言理透彻,环环相扣,使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李密出仕后“复以洗马征至洛”。<BR> 李密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即武帝“以孝治天下”相标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更何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应当受到“矜育”。而今我要尽孝,你苦苦相逼,让我出仕,甚至不惜杀戮,使我不能尽孝,岂不与你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吗?武帝陷入了是让其先尽孝还是先尽忠的窘境中。两者相较,只得做出明智的选择,让其“终养”。这样既显示自己体恤民情,尊崇孝道,还可收服人心,巩固统治。李密危而不乱,急中见智,既使武帝争足“面子”,又达到自己“终养”的目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0pt>(选自第<SPAN lang=EN-US>316期《语文报》,有改动 作者:陈洪茂)</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FONT size=2><SPAN lang=EN-US><o:p></o:p></SPAN></FONT></P></td>
2. 李密传 选文是一则著名的读书典故
牛角挂书 吧
3. 徐世勣与李密的典故
《资治通鉴》唐纪里面写的很生动呦。还可以参考《旧唐书》和《新唐书》
4. 陈情表中运用了那些典故
运用结草、衔环两个典故。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衔环典故: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4)李密典故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5. 谁能帮忙讲一下“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
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
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你读的是什么书?”“《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5)李密典故扩展阅读: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
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6. 李密的陈情表中有多少成语都有哪些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主谓结构。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左传·僖公十五年》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7. 历史上李密是谁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8. 李密用“结草衔环”的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李密用“结草衔环”的典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对皇上的一片忠心,避免怪罪。
9. 西晋李密除了《陈情表》还有什么典故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专氏改嫁,属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
10. 李密的轶事典故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