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赏析
① 用意象分析法赏析蒹葭之美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内公对“伊人”的真容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② 赏析人物方法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 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 (具有深层含义 )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 情节和环境, 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 从 某个角度而言, 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 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 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 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 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 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 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 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
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 ××是一个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 )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 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 “工人” 、“农民” 、“小市民 ” 、“手工业者 ”⋯⋯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 “社会 矛盾” 与“现实生活 ”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 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 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步分析法概述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技法:
1、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确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
3、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4、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6、结合环境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
③ 如何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语言作用等方面入手
④ 如何赏析(评价)一篇文章
赏析要分开来写,先要写赏,主题是什么,也就是你观赏的是什么?也就是灵魂是什么,然后才是分析,将欣赏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总结,得出结论,然后加上你的观点,这就是一篇赏析作品,无论你对作品中的结构、主人公、或者作者等等一些问题有任何看法,你都可以写出来,当然不能违反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道德伦理和国家法律的原则,其他的你都可以把对这篇作品的看法写出来,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⑤ 意象分析法赏析蒹葭之美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再说说意境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