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赏析 » 苏轼3赏析

苏轼3赏析

发布时间: 2022-12-18 17:40:23

① 苏轼的《纵笔三首》赏析

苏轼《纵笔三首》(其一)赏析

原创文∕胶水船夫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自33岁“乌台诗案”入狱之后,苏轼厄运不断,屡贬黄州、惠州、儋州,仕途坎坷,心力交瘁。被贬广东惠州时,住在一座寺院里,苏轼曾写过一首《纵笔》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这首诗被当时的权臣看到,笑着说:苏轼还这么快活吗?那就叫他去更偏远的地方!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苏轼便由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其时苏轼已经64岁,且病魔缠身,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尴尬境地。《纵笔三首》即作于此时,这是其中第一首。寓悲愤和幽怨于诙谐、幽默之中,令人叹绝。

苏轼对来自各方面的迫害从来不是没有原则的逆来顺受,对苦难也不是麻木不仁,他是把儒家的坚毅、道家的超脱、佛家的达观糅合在一起,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因而他始终能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始终能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刘禹锡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二十四年之后,刘禹锡重返长安,再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蔑视权贵的精神令后世敬仰!苏轼又何尝不是这样!惠州的一首《纵笔》,被贬到了更偏远的儋州,在儋州还要纵笔,而且是《纵笔三首》,这是何等的气概!

② 苏轼的诗词和赏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

③ 苏轼作品的赏析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④ 苏轼《西江月》全文、赏析、意思3个要求。

《西江月.平山堂》原文: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译文: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前半生已在弹指声中过去。十来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纵然是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赏析: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4)苏轼3赏析扩展阅读:

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对苏轼影响一生至巨的人。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建平山堂。苏轼在作此词之前,已经两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

这是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因作此词。

关于苏轼第三次到平山堂的时间,亦即此词的创作时间,学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经过扬州;另一说是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时经过扬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江月.平山堂

热点内容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发布:2024-11-16 01:28:39 浏览:242
温柔的成语 发布:2024-11-16 00:56:13 浏览:322
招聘的成语 发布:2024-11-16 00:54:42 浏览:938
良药成语 发布:2024-11-16 00:35:40 浏览:543
牛痘的故事 发布:2024-11-15 23:58:22 浏览:234
猜成语止 发布:2024-11-15 23:55:43 浏览:139
一斤打一成语 发布:2024-11-15 23:51:19 浏览:650
小鸡成语 发布:2024-11-15 23:47:40 浏览:437
带归成语 发布:2024-11-15 23:39:09 浏览:209
成语患什么 发布:2024-11-15 23:39:02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