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赏析 » 篇章赏析

篇章赏析

发布时间: 2022-12-16 17:37:13

㈠ 泰戈尔新月集赏析

《新月集》部分篇章赏析

《新月集》是泰戈尔(泰戈尔简介)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出版于1886年。

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

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

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孩子的世界》、《开始》、《金色花》、《告别》等篇什,是泰戈尔《新月集》里有代表性的几篇诗作,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儿童世界。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

认真品尝包括《孩子的世界》、《开始》等篇章在内的《新月集》诗作之后,我们觉得,这些儿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这两个方面,使这部著名儿童诗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些仔细地读过《新月集》的人,特别是读过其中《家庭》、《海边》、《来源》、《孩童之道》、《孩子的世界》等诗篇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觉,都会觉得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

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

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母爱。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这一思想,在《开始》、《不被注意的花饰》等诗里,尤为明显。

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黯淡无光的。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

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泰戈尔正是深明个中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的。这样做的结果,既使《新月集》别具思想特色,也使孩子们身上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血肉丰满。

从《金色花》、《告别》等诗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诗集里的孩子形象之所以如此可爱迷人,还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分不开。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们金子般的童心。

孩子们大都好奇、富于幻想。在这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常常附丽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因而诗人在诗作中,还让他们联想或者大胆幻想。从而进一步丰满了孩子们的形象。

试如《金色花》中,诗人让年幼的“我”张开幻想的翅膀,希望自己能变成“一朵金色花”。这样,“我”一方面可以“笑哈哈的在风中摇摆”,在“树叶上跳舞”;另一方面,还能挑逗母亲,“匿笑”她找不着“我”时的可笑神情……通过这一系列幻想,“我”的天真、顽皮,“我”和母亲的真挚情感,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我”的形象也因此更为人疼爱。

试想,诗篇中若没有这稚气而又美丽的联想,“我”将大为逊色。

㈡ 求几篇优美的散文,有简短的赏析

《死水》赏析
李怡

《死水》是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又属于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

这首诗后面曾署有一个写作时间:1925年4月。据今人考证,实际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26年4月,即诗人回国之后。老诗人饶孟侃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诗词二题》,原载《诗刊》1979年第8期)也就是说,“死水”就是这一沟的臭水,其中填满了“破铜烂铁”,残冷炙在水中沉浮……但是,仅仅是这么一沟臭水似乎还没有理由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绪波澜,闻一多肯定因“死水”而引起了对其他事物的联想。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死水”是具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按照惯常的说法,也就是“祖国”。

那么,在闻一多这位爱国诗人那里,“祖国”这一神圣美好的形象是如何与这沟臭不可闻的“死水”联系起来的呢?这还得从诗人爱国主义观念、民族主义意识的实际演化说起。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爱国诗人”并不是可以运用于任何时代与任何诗人的名词,诗人的爱国特征(也包括他的民族主义意识)有它特定的背景条件,比方说国破家亡、民族危机爆发之际,比方说背井离乡、浪迹海外的时候。闻一多作为引人瞩目的“爱国诗人”,还是在他留学美国的时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浓烟滚滚、人声鼎沸之中,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压力之下,诗人无限眷恋那“宁静”、“和谐”的“家乡”,在他的心中,那里芦花纷飞、月色溶溶,“有高超的历史”,“有逸雅的风俗”,“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落英缤纷。(参见《孤雁》、《忆菊》、《太阳吟》等篇章)显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与心境之中,闻一多所热爱的“祖国”是理想化的祖国,纯净化的祖国。也只有这样理想的光芒和纯净的品格才足以让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东方式的“高洁”。

但是,梦幻迟早是要破灭的,尤其是对于尊重现实、所对伪饰的闻一多,当他刚一踏上思念已久的祖国,就完全失望了。在一个封建、落后、保守、顽愚的社会里,所有的宁静与和谐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经济落后,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众愚弱,这才是活生生的现实。于是,所有“大希望之余的大失望”都聚集了起来,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北京西单的这沟“死水”重叠在了一起,——或许,是“死水”之腐朽停滞让诗人联想到了不思进取的中国吧?或许,是“死水”的恶臭污浊再一次击碎了他落英缤纷的梦境,从而刺激着他痛苦的调整自己的“乡情”吧!

诗歌题为“死水”,但诗却并没有怎么描写“死水”本身的客观形象,而是面对“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象,一系列泄愤式的诅咒。闻一多似乎还觉得 这沟死水还污秽得不够,丑恶得不够,他发着誓要丑上加丑,乱上加乱,把“死水”搅拌得油腻腻、红鲜鲜,让它发酵、生霉!闻一多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这种泄愤就是他“火气”的表现了。

全诗共分五节,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的。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添乱”: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不久,这些行动就产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铜氧化成了绿绿的模样,铁也锈迹斑斑,剩菜残羹的油腻则浮动在水面上,又因霉变生菌而变得五颜六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氧化的金属、发霉的饭菜又都发了酵,于是,“死水”便成了一沟泛着绿光的“酒”。它“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蝇横飞,乌烟瘴气。至此,“死水”算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了,于是,几声青蛙的鸣叫传来,又为寂静的世界添上了几分热闹。

传统的诗歌阐释一般都倾向认为,这些看似鲜艳、实则丑恶的物象就是“反动统治者”的象征,旧中国就是这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我认为,这显然还是对闻一多创作的“想象”特征考虑不够,这些物象并不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写实”,而是诗人自己想象中要完成的“行动”,不是反动军阀将“死水”变成了这沟“绿酒”,而是闻一多立下志愿要把它变成“绿酒”!

那么,诗人不是太有点“残酷”了吗?其实不然,正如俗话所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诗人如此看重、如此计较,又如此地忍受不了这沟“死水”的刺激,实在是因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么愿意自己曾经魂牵梦萦的祖国一如想象中的光华美丽,而当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的让他悲观绝望时,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吗?又能不情绪性的咒骂几句、呻吟几声吗?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期望是如此的强烈,又能够理解这一期望与现实人生的深刻矛盾,那么也就不难接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这一“诅咒心态”。诅咒者并不是汉奸,不是中国的敌人,他们实实在在都是一群热血男儿!相反,冷漠与无原则的赞颂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警惕的!鲁迅说过,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如若有对中国大加诅咒的,他真心地欢迎。(大意如此)又有的同志出于维护闻一多的“爱国”形象,将“丑恶”喻为革命力量,说闻一多是隐晦地呼唤革命,我认为这既是生硬的,也完全没有必要。闻一多作为“爱国”诗人,根本勿需后人替他作什么辩护!至于作为情绪性诗歌的特殊含意,我想也并不难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死水》一诗也是闻一多追求诗歌“三美”的典范之作,绘画的色彩感不要我来多说了。这首诗节奏感极强(音乐美),每个诗行的音组数目都相等,它们都由四个音组构成,其中一个有三个音节,其余三个是两个音节,我们不妨看第一段: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长短不齐,变化没有规律的自由诗就没有这种特殊的音调和谐的效果了。

《死水》五节,每一节均是四句,每一句又都是九个字,这样也形成了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即所谓的“建筑美”。

李汉荣《井绳》赏析
(作品赏析)三米井绳:美了父亲的一生

作者:胡卫星

井绳,就是井绳,再普通不过:用青麻搓成。可散文《井绳》中写到的“井绳”,早已失去作为井绳本身的意义,而更多地演绎为一种象征。这3米长的井绳带给父亲的欢乐,对美国宇航员来说,也许无法理解,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我们却可以理解,并欣赏到了父亲手握3米井绳,美好自己一生的生活。

3米井绳,竟美了父亲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文章在如下三个方面运用恰当。
绝妙的对比,按道理说,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这无论如何都算作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全世界都应为此骄傲与自豪。可是,作者却不去写它的这一个层面,而是将这举世无双的事具体到“用了很大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并将与父亲的“一眼井”“一根井绳”进行对比。有意思的是,这种对比不属于一个级别,但读者几科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宇航员的务实让人枯燥,而父亲手中的3米井绳打捞的神秘的月亮却极有引力。

精彩的细节。文章的语言近似科散评议诗,但其中并不缺少精彩的细节:“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如果将这段文字换成平实的写法,就是父亲月夜挑水。可作者笔的父亲哪里是挑水,哪里是一种艰辛的体力劳动,简直是一种舞蹈,是一种融于自然、乐于自然的闲适。仅“父亲挑着月亮”一句,足以让读者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无限的空间。而“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这个细节浪漫、诗意而想象大胆。

丰富的联想。水井、井绳、月亮、石头、嫦娥、吴刚、孔子、李白,这些毫不相干的意象,在李汉荣《井绳》里,五颜六色相互关联地嵌入字里行间,使文章似雨后彩虹,绮丽无比。作者之所以能奉献给读者这道绚丽的彩虹,是源于丰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又分为抽象的联想和具体的联想。抽象的联想是: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从水井联想到岁月深处,联想到生活。这种抽象的联想是对父亲田园生活高度赞美。具体的联想是: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石头越来越近,只抓了几块冷冰冰的石头。这种由井绳而产生的具体联想,并非对美国航天局探月行动的否定,而是让读者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品味父亲生活的自然、快乐,以及那种“野渡无人舟自横”般的悠悠适意。

余秋雨:《莫高窟》
赏析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热点内容
出色的成语 发布:2024-11-16 03:20:25 浏览:315
商鞅变法的故事 发布:2024-11-16 03:14:16 浏览:723
寓言故事漫画 发布:2024-11-16 03:11:21 浏览:911
猜成语死生 发布:2024-11-16 02:54:15 浏览:827
成语空空 发布:2024-11-16 02:38:48 浏览:709
牙刷和牙膏的故事 发布:2024-11-16 02:38:41 浏览:475
成语十一 发布:2024-11-16 02:31:26 浏览:60
黑暗之魂背景故事 发布:2024-11-16 02:22:36 浏览:932
民族成语 发布:2024-11-16 02:22:35 浏览:891
江才猜成语 发布:2024-11-16 02:00:29 浏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