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赏析 » 怀古之情名句

怀古之情名句

发布时间: 2022-11-14 05:35:22

⑴ 十大怀古诗

一、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出自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译文】宝贵的年华像梦一样消逝了,花已凋谢,在迷蒙的水波中淌流。

二、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多么可悲原先蜀汉宫廷的歌妓们;如今却欢歌曼舞尽在魏王的殿前。

三、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出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间有多少令人伤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亘古未变,依旧枕着长江的滚滚寒流。

四、六朝金粉地,落木更萧萧。

出自清代吴伟业的《残画》。这两句大意是:昔日六朝建都的金陵,声色歌舞,侈靡繁华,今日唯有落叶萧萧,一片凄清冷落。

五、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出自唐代杜牧的《金谷园》。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六、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包佶的七绝《再过金陵 》,诗人包佶是当时颇有政绩的财经官员,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为什么是“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再乐观了。

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八、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勇士荆轲刺秦王壮举的追思和怀念,同时将心中勇士离别家国时的悲壮画面与现实的情景相映讨,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严酷现实既不满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九、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十、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出自清代的《题息夫人庙》。诗人用绿珠坠楼和息夫人偷生做比较,他觉得息国亡国责任全在息夫人,息夫人亡国后,仍然享受人间富贵,这让小杜非常生气,他拿绿珠殉情的故事谴责息夫人。

⑵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千古名句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全文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是: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⑶ 求几首怀古古诗,并附有简单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多用典故——“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 ,一个"如簇" ,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 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 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七绝•步王安石《题乌江亭》
破釜沉舟气壮哉,虞骓死别意依徊。
包羞忍耻常人愿,项羽本非争霸才。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
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山坡羊•潼关怀古》从潼关形胜写起,题为怀古,实为"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亡,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作者先从潼关形胜写起。第一句写山,潼关东有崤山,北有中条,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要,诗人只用"峰峦如聚"作形象的描绘。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
第二句写河。潼关所"俯视"的"洪流",就是黄河。黄河从龙门直泻而来,汹涌澎湃,奔赴关下,诗人所见的就是这种情景;但他也未用纪实的表达形式,而只用"波涛如怒"作形象的描绘。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里。"注云:"晋国外河有内山。"表,外也;里,内也。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关中,曾经有四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在本曲中,张养浩仅举"秦汉",以代表在那里建都的所有王朝。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那许多王朝的兴亡带给老百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所以接着说"意踌蹰"。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下面写"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伤心秦汉经行处"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成了土"。所谓"处",指的正是"西都"。诗人在"潼关路"上遥"望西都",想到了秦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汉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隋人唐人在那里"经行,"看见的是"宫阙万间"。可现在呢?"宫阙万间都做成了土"啊!此所以望之"伤心"也。
当然,作者并不是说汉人"经行"时所见的"宫阙万间",也就是秦人"经行"所见的"宫阙万间"。凡读过秦汉史的人,都知道秦都咸阳的"宫阙万间",已随着秦朝的灭亡化为焦土;汉都长安的"宫阙万间",是汉朝兴起后修建的。此后,王朝有兴有亡,宫阙又有成有毁。在张养浩的时代,"西都"的"宫阙万间",早已"都做了土";而元朝的京城大都,又修起了"宫阙万间"。
"宫阙万间"修了又毁,毁了又修,剥夺了大量民脂民膏,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苦"。住在"宫阙万间"里的穷奢极欲、作威作福的达官贵人,更给"百姓"造成了无穷无尽的"苦"。诗人从"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涛中理出了这样的思路,并循着这样的思路,倾吐出惊心动魄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数个王朝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百姓"之"苦"依然如故,甚至有增无已。那么,怎样才能挖掉"百姓"的"苦"根呢?诗人当然还找不到答案,却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吕]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赏析】: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
结论
古代咏史诗文化内涵浅谈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古代诗歌辉煌的成就。在诗歌的海洋中,诗歌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结合,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咏史诗。
应该说,有了诗歌的出现,咏史诗也就相伴而生了,《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规模与气象,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是诗人路过宗周故都,看见黍(谷子)稷(高粱)都很茂盛,引起无限感慨、忧思之诗。《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反复咏叹,盖“追怨之深也”。据考证,最早以“咏史”为诗命题的当属东汉班固。他的《咏史》诗以西汉时少女缇萦上书救父为题材。“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通过对比,热情歌颂了不畏皇权、勇于救父的少女形象。到了唐代,既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咏史诗的丰收季节。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中、晚唐时期,因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咏史诗的创作在选材、立意和写作技巧上都呈现出新的风貌,产生了众多的咏史杰作。唐以后,诗人们继承发扬了这一诗歌传统,历代都有名家佳诗出现,成为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咏史诗在行文上大都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立意上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通过勾践灭吴后“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与“只今惟有鹧鸪飞”的鲜明对比,将昔日繁盛与今日凄凉的强烈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身处盛世的诗人能写出抒发黍离之悲的文字,足见诗人对国运的深深关切。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资政道。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诗人用“超前夸张”的手法,把“玉体横陈夜”与“周师入晋阳”两件事扯到一时,着眼于荒淫失政与失国的必然联系,自然引人深思。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情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诗人,不得遇如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登幽州台时不禁产生“怀古之幽情”。失意怅惘之情,抑郁不平之气,喷涌而出,读后自有广泛的共鸣。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指出,咏史诗的写作在思想内容上要“出己意”,即言他人所未言,翻新求异。因此,这一类文字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睿智的见解,给读者以更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楚霸王项羽兵败之事,杜牧言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在此诗中,杜牧否定其兵败自杀,与一般人赞赏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毅然自刎是截然相反的。而王安石却又在杜牧翻案文章的基础上,又加以翻案,“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不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亭》)杜诗力主“包羞忍辱”,而王诗则力主“审时度势”。
从写法上看,咏史诗也有一些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风格。其一,叙议结合。这类诗歌,一般都是先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提炼,再加以议论点评,阐发历史观和抒发情怀。杜牧的《赤壁》是其典型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两句煞有介事地说自己在水底沙中发现了一支折断的铁戟,后两句在此基础上生发议论,故作偏激之语,把周郎胜利的原因归到东风之上。此中真味,无非是借史事倾吐怀才不遇的不平,抒胸中块垒。罗隐的《西施》主要是通过精辟的议论,一反历来将国家衰亡归罪于“女祸”论调,具有鲜明的进步历史观。“越国亡来又是谁?” 可谓是一语中的,振聋发聩。其二,情景交融。以景显情,寓情于景,使咏史之作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此诗没有直接涉及人事的文字,而是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寂寞的潮水,多情的明月,伴着曾经繁华豪奢的一座“空城”。句句景语即情语,虽无议论,但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箫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情。杜甫《蜀相》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芳草自绿、黄鹂空啼的凄清冷落之景,后四句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德操,表达壮志难酬的自伤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三,对比婉讽。我们知道,对比的恰当运用,会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咏史诗中,对比是多方面的。宋代李觏在《读长恨辞》中,把唐玄宗对杨贵妃与将士之死的不同态度对比,“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讽刺其荒淫误国,不恤民命。刘禹锡笔下的“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是楼台“万户千门”与“成野草”的昔盛今衰的对比,从而引发了对失国因由的思考,“只缘一曲后庭花”。李商隐《贾生》中将“重贤”、“求贤”与“问鬼神”的人事对比,抒发自己遭衰世、沉下僚的深沉感慨。杜牧在《题桃花夫人庙》)一诗中,将桃花夫人(息夫人)忍辱苟活与绿珠刚烈就死的人物命运遭际两相对照,“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不着一字褒贬,“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

⑷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一、问题回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释义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四、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⑸ 苏轼最经典的怀古词作是哪一首,豪情万丈笔锋犀利,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苏轼的这篇最经典的怀古词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很多人估计都知道这首,读完也是能感受到苏轼的豪情万丈,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才华。

不管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周瑜也是丝毫不畏惧,指挥相当镇定,谈笑间就直接击败了敌人,可以说是相当的豪气,而这个词的最后,苏轼也是发出了对人生的一个感慨,想着自己之所以这么年轻就存在这么多的白发,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多愁善感。人生就如同一场梦,让自己不要想这么多,不要太在意这么多就行。将一切都看淡,也是能够看出苏轼的这种乐观的心态还有就是积极向上人生态度。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