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作赏析
1. 如何欣赏齐白石的画作
葡萄难满架,空处补丝瓜
——齐白石题画赏析文_施焕焕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观者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齐白石的画如此高深又如此通俗,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有来自民间的朴素味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不管欣赏者的文化层次还是兴趣爱好有多大差异,总可以在他的画中找到共鸣,这就是贯穿在作品里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齐白石的作品洋溢着朴素的情操、乐观的气概。他通过对生活的捕捉,能把俗升华为雅,特别是题画的点缀,使得他的画有非比寻常的纵深感和丰富感。
醇厚的民间意识
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12岁学木匠,成为家乡的雕花名手,这期间也在刻苦学画。到了27岁,他的艺术天才为当地的文人所重视,帮助他拜师,于是和当地一些文人有了往来,因而有机会接触古今山水名作。历史上山水画家对待山水的态度,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凡天下山水都是造物为文人雅士所设,不能为凡夫俗子所赏,山水画家必须涤尽人间烟火气,他们的作品愈是飘逸超脱,其品类愈高;另一类认为山水虽为造物所设,但离不开人间享用,要可观、可游、可居,才算好山水。后者比较接近人情;可是他们认为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不一定是凡夫俗子可观、可进、可居的地方。
齐白石在生活上和士大夫文人有了广泛的接触,但仍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品质,并且一改文人画只能以梅兰竹菊入画的藩篱,凡日常生活场景皆可入画:“满园蔬菜绕门青”,“家家田舍识蔬香”,最有趣的是这一首:
删除草木打虚花,却笑平生为口嗟。
新种葡萄难满架,复将空处补丝瓜。
这些看来平常的事物到了他手底似乎都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作品表现出了民间气派和民族传统的高度统一,画中总是响彻着一种世俗的、生意盎然的愉悦情调,满眼天趣之中透露着对劳动生活的挚爱和信赖,俗中寓雅,雅中见俗。
浓浓的思乡情怀
1917年,为避家乡兵匪之乱,齐白石离开家乡,只身赴京;后又因张勋复辟之乱随郭葆生避居天津租界数日,回京后的齐白石以卖画、刻印为生。像许多文人一样,齐白石刚开始“北漂”时,就抑制不住思乡之情,写下了《燕京果盛有怀小园》:“家园尚剩种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他画小鸡与葫芦所题写的“昨夜梦还家山所见”更是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感时怀乡,念及家中亲人,愁思百结,手中的画笔成了他宣泄情感的主要工具了。第二年,他在画《石榴》时题:
几句话,语浅情浓,饶有诗意。
齐白石以文人特有的方式,通过题跋记述了过去的一些往事,将情感延伸到了画外。在他的晚年这种乡愁则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书画题跋表述对故乡、亲人的忆念及愈老弥深的赤子之情,作为“寻常百姓人家”的“杏子坞老民”,齐白石时时忆念或歌咏自己中年在家乡半劳动半文艺的生活。如题《竹院围棋图》 :
阖辟纵横万竹间,且消日月两转闲。
笑侬尤胜林和靖,除却能棋粪可担。
对自己既能下棋又能担粪的生活追怀不已。“担粪”这样的事,很难出于文人雅士之口,在齐白石这位民间匠人出身的大画家笔下,却充满生活情趣。
齐白石60岁时仍怀着赤子之心回忆童年生活:
儿戏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后路高低。
而今老子年六十,恍惚昨朝作马骑。 (题《画竹》)
92岁画牧牛图,还忆起自己幼时“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且题诗云:
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
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
儿时所用的工具,成了画家寄托思乡之情的绝好题材。
在众多的蔬果题材作品中,白菜、冬笋是他的最爱。“白菜之佳无过北地,菌野之美唯有南方”。所以,他在画《白菜冬笋》时题:
曾文正公云:鸡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宴席二十四味。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炒白菜,不借他味,满汉宴席真不如也。
更有甚者,他还在《白菜蘑菇》上题:“南方之菌远胜蘑菇,惜不能还家共老妇喜食也。”齐白石爱画蔬果,但有了这些文字的蔬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绘画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怀。
2. 齐白石的艺术特点
1、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
2、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3、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4、齐白石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齐白石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齐白石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2)齐白石画作赏析扩展阅读: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以齐白石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齐白石对点、线、面的构成极其重视,因此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动。当齐白石临摹八大山人的鸭子时,将册页变为四尺条幅,上部三尺皆为纵向题跋,已显露了齐白石在构成上的奇思;
《雏鸡》一画,仅在下方五分之一处画三只小鸡,左上方五分之一处落穷款,三个点与一条线遥相呼应,把那大片空白化为有生命的空间;
《莲蓬蜻蜓》中,四尺长的一条纵向线与一尺长的一条斜线的交叉,就完成了秋思的意韵,已简到不能再简,这是齐白石的奇思妙构。
3. 求高手齐白石的《虾》赏析
齐白石的《虾》赏析:
齐白石虾图,体现了高度的笔墨技巧,在表现了水墨、宣纸的独物性能外,又将虾之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白石笔下最写实的对象之一。
齐白石曾无奈地说:“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78岁题画虾)”,诚然,认为齐白石只会画虾是外行家言,就像提起徐悲鸿是画马的,黄胄是画驴的一样可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齐白石的虾确实画的好,人们喜闻乐见,亦是事实。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3)齐白石画作赏析扩展阅读:
《虾》创作背景:
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虾,齐白石不光画得多,而且是他的“发明”,他的“专利”,成了他的“象征”和“符号”。齐白石画虾成功,特出一告示:“白石画虾,十两一只。”懂艺术的人都说:“润格不高,值!值!”求画者多不讨价还价,交钱取画,各有所得。
这一天,偏有一个光头猴腮的乖巧顾主,拿了35两银子去向齐白石购画,心想,这老儿必画四只,岂不赚他半只?心中得意洋洋敲开了齐家大门。齐白石看了,微微一笑,欣然收下银子,要光头顾主次日取画。
第二天,光头顾主来到齐家,打开画卷一看,画面上只有三只小虾米,虾不大,却也活蹦欢跳神气活现。光头心想,我那五两银子不能白给,望着齐白石正要发作,齐白石指指画,让他再细细看看。
光头眨眨小三角眼睛看清了,在两株水草之间露出一只虾尾巴,那虾头正扎进水中觅食呢!光头顾主自无话说,嘿嘿笑笑,抱着画走了。
《虾》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
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4. 齐白石的作品赏析
齐白石是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
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萃。他的艺术创作极其丰富。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12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齐先生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合理,最好看,最美。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齐白石画的虾下笔有神,栩栩如生。可他在开始学习画虾的时候,只会临摹,画的虾一点也不活,都是很呆调的。后来经过自己养虾、观察、写生,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把虾画得活灵活现。成为了世界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60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5.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拓展资料: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
齐白石用高超的技法展现了一幅精彩绝伦的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画作。
《蛙声十里出山泉》并没有蛙,只有蝌蚪,让人联想到蝌蚪长成青蛙的样子。这幅画从简单的二维空间跨越到了四维空间,蝌蚪长成青蛙,是质的变化,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齐白石凭借几十年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旧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东邻南锣鼓巷。据传此宅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齐白石的住所。“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现为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和北京美术家协会所在地。
该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13号院仅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不是原来的大门),倒座房两间。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间有雀替,尽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栏杆。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北房带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
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北房明间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联。西耳房南侧西墙上装饰一砖刻“紫气东来”四字。此院的砖、木雕饰具有较大价值,1986年1月21日,北京市东城区将齐白石旧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